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掠影

乍得文化适应性

来源:(驻乍得使馆) 2012-09-04 19:57

  驻乍得使馆 唐婷

       适应性之于生态学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之于文化,则表现在不同文化主体间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方面相互磨合、彼此适应的状态。

  具体到乍得文化适应性,从个人角度,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与乍得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人与乍得人的交流、适应。

  乍得文化对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国内,由于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以及国内经济过快发展伴随着部分人生活质量跟不上,作为当前青年主力的70后、80后——奋斗,压力,梦想,迷茫,恰如这几个动词、名词、形容词交错在一起——杂糅着一种复杂的心态。而另一个新鲜词“居民幸福指数”也悄然出现,并在近几年频繁出现。焦躁,似乎是一些年轻人内心盘踞的暗涌。

  而生活在乍得,你会看到满大街谈笑风生、到处跑窜的少年,马路边笑容明媚、灿烂的女孩子,树底下悠然自得躺着的乍得人,似乎紧张、压力、焦灼是他们永远也体验不到的绝缘词。我也曾诧异,是否,生存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付出就可以得到足够的物质保障?是否,他们不明白只有努力去追求才能得到更多?我也曾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不懂得靠辛勤和汗水去改变生活现状、获取幸福。生活在这久了,才顿悟,原来他们比我们中的好多都幸福!

  什么是幸福?真的能以“指数”权重标准来量化吗?是一个经济公式就可以定义的吗?幸福,哪里是“相关部门”“有关专家”通过纸上数据推算就能得出来的!乍得很穷,但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却很幸福。幸福,是一种享受的感觉,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轻松对待生活的态度,不苛求,不盲目,不虚荣,不攀比,只是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过生活。有句话说得好,欲望多了,烦恼也就多了。开心是过,不开心也是过,没必要为难自己,一辈子,真没想象的那么长。

  生活在乍得,会很容易就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主要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活得更好;而活得好,就是让自己更舒服、更开心、更幸福。那既然躺着是乍得人最舒服的状态,你能说他过得不幸福吗?在乍得,你会不自觉就被这种简单生活方式下的乐观心态所感染,不追名,不逐利,不唯权,不比较,放松就好,幸福,其实来得很容易。

  生活在乍得,还会让你看到人性的各种优点,信任,就是其中一种。在中国的超市买东西,不管你买了多少钱货物,不管你有什么紧急情况,只要少一毛,都没人会卖给你,而在乍得,少个一两百非郎(100非郎折合人民币约1.4元),售货员会很善意地告诉你,明天拿过来,或者你什么时候方便了拿过来都可以。在这个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世界倒数第五的国家,一百郎对他们来说,其实挺多的。而在你下次来还钱时,她们还会很热情地用中文说“谢谢!”。信任,是乍得人感动我的美好品质,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信任,可以发生在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之间,它的美妙,让文化差异的棱角都能被磨平。而乍得人的其他好习惯也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不当众抽烟,来乍得两次,每次几个月,看到过很多沿街卖烟的小商贩,却从未见过抽烟的乍得人;比如,分享,乍得人喜欢与朋友分享食物、分享喜悦,甚至在同一个地点偶遇聊过几次,就可以成为朋友,共享食物。

  乍得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时间观念等某些特点,也有着其善良、优秀的方面;乍得文化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来说,有着其特有的差异性,也有着与中国文化相趋同的凸点。正如物理学上所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中乍两种文化也在磨合中扬长补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文化适应性是一个长期的接触、摩擦、“求同存异”的过程。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