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掠影

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周力在哈媒体发表文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来源:(驻哈萨克斯坦使馆) 2012-09-07 19:31

  2012年9月7日,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周力在哈萨克斯坦《实业周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以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全文如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周力

  在许多人眼里,中国俨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的身影遍布全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逆势增长,去年GDP总量跃升全球第二。中国国力增强,包括国防现代化的发展,不免招致部分国家的担忧甚至恐惧。美国担心中国挑战它的领导地位。印度、东南亚等国担心中国军力加强增大武力解决领土领海争端的可能性。日本担心安全环境和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俄罗斯、中亚一些国家,甚至在遥远的非洲,时不时也有“中国移民威胁论”或者“资源掠夺论”流传。

  中国的发展之路

  由于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中国的发展之路注定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不同。中国有13亿人口,相当于4个美国、3个欧盟或者9个俄罗斯。人口一方面是人力资源优势,是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路将十分漫长。按照联合国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来算,中国的贫困人口有1.5亿,比俄罗斯人口总数还要多。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位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国土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美国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更是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即便是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GDP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还排在第100位左右。中国要保持长期稳定和发展,比世界其他大国要困难得多。中国并不像世界想像的那样富有和强大,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存在下去。

  中国人善于学习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但国情的复杂性决定了发达国家的模式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中国。数据显示,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人消耗世界25%的能源。如果每个中国人都按美国人的方式生活,地球将会陷入灾难。所以,中国一直坚持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时俱进地创造出许多“中国特色”的模式。比如“一国两制”确保了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和回归之后的稳定发展,发达省市帮灾区县的办法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用短短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人均自然资源短缺,中国人就想尽办法节约,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发展新能源。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她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和开放,认为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是中国先贤所说的“天下一家”观念。这种价值观是中国人处理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重要标准。中国人民秉承“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开展对外交往,尊重不同文明,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外来文化,坚持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伟大思想,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对别国内政说三道四,也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附加一些政治和经济条件。这种根植于心的处世态度,决定了中国不会延续历史上“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发动过对外战争、搞过军事扩张,相反,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中国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对争议问题总是持审慎甚至是忍让的态度,强调和平解决即对话谈判解决相互间的争端。中国同12个陆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处理同邻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最近一段时间,面对一些国家对中国海洋领土主权的粗暴侵犯和无理挑衅,中方一直采取理性、克制的态度,用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有关争议,尽最大努力维护南海、东海及周边和平稳定。迄今为止,中国依然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国家,是累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和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在保障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方面,中国也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没有制造过金融危机,也没有向别国转嫁过自己的困难。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都是克服危机的重要力量,在自身状况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向陷入困境的国家伸出援手,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促进跨境资本流动意义重大。中国的进口与对外投资有力促进了出口国和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中国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到2011年底,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约1.16万亿美元,外资企业从中国汇出利润持续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中亚以及其他市场的投资特别是资源进口量显著提高,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经济扩张”的恐慌。中国加大资源进口是为了满足国内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即便如此,以中国投资相对集中在资源领域的哈萨克斯坦为例,中国自1993年至2011年累计对哈投资额只排在第八位,何谈“控制”哈采矿业和其他经济领域呢?

  平等互利的双边、多边关系

  中国是最早承认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并分别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等近邻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合作,致力于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近年来,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全面长足发展,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日益扩大。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支持各国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支持各国为维护本国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所作的努力,并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刻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向中亚国家提供了多笔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为各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苏联解体以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加强了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信任和裁军的谈判进程,并于1996年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上海五国”。2001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更有效地把握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抵御风险与挑战,“上海五国”成员国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成立伊始,即以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理论立足世界,这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充分尊重和保障成员国的根本利益和平等参与的权利,成员国在组织内部平起平坐,在作出开展各领域合作的决定时一律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上海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推动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道路多样化的一种有益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凝聚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对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深刻认识。

  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一直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的重要方向。在不断深化安全合作的同时,成员国经贸合作规模也逐渐扩大。2011年,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已达1134亿美元,是10年前121亿美元的9倍。以2003年签订《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为起点,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一批关系成员国国计民生的大型经济合作项目陆续启动。随着上合组织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成员国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10年,中国提出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专门账户的建议,希望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筹集与提供资金,协助维护成员国经济金融稳定和推动成员国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上合组织自己的金融机制问题上,中国并不想一家独大,在考虑各成员国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先后起草了多种组建方案供各成员国研究讨论。在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进程中,中国将以尊重各成员国关切和利益为前提,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出发点,与其他成员国共同探索促进各国和区域经济长久平稳发展的有效途径,共同造福于本地区各国人民。

  中国不是苏联

  美苏冷战的阴云曾笼罩全球达半世纪之久。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新兴国家快速崛起。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起点。但现在,却还有一些人的思维停留在冷战时期,认为“特立独行”的中国在强大起来后必将打破颠覆现行国际体系,形成与西方对立之势。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这都与苏联时期奉行的外交政策根本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非但不会威胁或损害中亚国家的发展,反而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和重要机遇。中国参与中亚的区域合作,不是谋求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但无意在中亚组建军事政治集团, 不会使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一个类似华约或北约的组织。中国努力发展与这一地区的关系, 意图是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全,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而不是与其他国家争夺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也无意向任何大国提出挑战。

  现行国际体系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充分总结和吸取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本反映了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中国不仅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不符合中国利益,也不切合实际。与此同时,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需要我们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发达国家也应正确评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正视发展中国家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的要求,不该“如临大敌”。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及走向的重要因素。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利益相互交融。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世界潮流之外。“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己不再适用于当前国际关系发展。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实现包容性发展和共同应对多样化挑战,应成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寻求人类共同利益的新理念。中国已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的未来发展更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不懈的努力。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