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驻巴西大使李金章在巴西高等战争学院研讨会上的演讲
驻巴西使馆
2016/06/01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第三次参加巴西高等战争学院举办的研讨会,就“现代世界战略视角下的中国和中巴关系”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我三次演讲的主题相似,但面对的听众不同,我们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因此,怎样审视不断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巴关系也是常做常新的话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同时世界还远不太平,稳中趋乱,混沌不安的一面近年来有所上升。从政治安全角度看,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回归,叙利亚交战各方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尚看不见和平的曙光;欧洲深陷难民危机,恐怖袭击频发,民众焦虑感和不安全感普遍上升;亚太地区形势总体稳定,发展充满活力,但也有国家执意推进所谓的“亚太再平衡”,强化冷战遗留的同盟体系,有悖于亚太和平发展的大势。

  从经济上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势头仍非常脆弱,经济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较大。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仅为3.2%。全球范围内,“高失业、高赤字、高债务”与“低增长、低需求、低通胀”交织,全球资本市场不时剧烈波动,国际贸易持续放缓,质疑全球化的思潮再起。有的专家甚至称全球金融危机第三波正在到来,世界经济陷入“失去十年”的风险上升。世界有些乱,增长有点慢,中国怎么办?围绕这个问题,我想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中国的发展前景,中国外交的理念与行动以及中巴关系的未来。

  一、中国的发展前景

  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在中国经济前景问题上也出现了“唱衰”和“看好”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些所谓的国际金融大鳄近期接连抛出“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论”和“中国拖累世界增长论”,断言中国的发展速度将大幅下滑,甚至会在危机中戛然而止。与此同时,无论是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还是刚刚结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与会嘉宾的主流仍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认为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下降,但结构不断优化,动力日趋多元,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在下调全球经济增速的同时,还上调了中国经济的增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强烈的反差?我认为,新常态下,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不久前,中国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绘制了中国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设定了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今后五年,中国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充分挖掘增长潜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中高速发展。我想结合“十三五”期间的几个具体指标谈谈中国发展的空间与前景。

  一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以及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战略性产业,提出了到2020年战略性产业占GDP比重由目前的8%升至15%的目标。这意味着今后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引领中国增长的新增长极。

  二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015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今后五年再提升5个百分点,意味着中国将逐步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三是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中国城镇化率已接近55%,今后五年再提高五个百分点,加速实现新增1亿城镇人口的目标。这也将源源不断地释放发展动力。

  四是高铁里程达到3万公里。目前中国高铁的营运里程为1.9万公里,根据“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国至少还要新增1.1万公里高铁里程。专家预计,仅此一项投资规模就将超过1万亿元(约合1550亿美元)。

  同时,今后五年中国将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布局,积极推进双向开放。一方面,对外资扩大开放领域,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相信随着中国市场日益扩大,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提质增效,将给世界各国发展创造更多“中国机遇”和“中国动力”。

  二、中国外交的理念与行动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将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同巴西一样素有崇尚和平的传统,还形成了“道高益安,势高愈危”、“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理念。在新兴国家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势”与“力”在提升,中国外交的“道”与“德”也在传承中发展。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怎么变,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不会变,和各国一道促进共同繁荣的理念不会变,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决心不会变。在此基础上,中国不断思考外交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以互利共赢为特征的外交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致力于和各国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当前,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地球村”中荣损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只有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能共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今时代,没有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或是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与发展。因此,中国提倡“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追求本国安全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主张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

  中国致力于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将继续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提倡平等、和平、包容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没有主从之分、阵营之别,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在此,我想举两个例子阐述中国外交的理念和思路。

  第一个是“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对传承千年的丝绸之路精神进行了提炼与创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平台。

  从地理上看,“一带一路”地理上贯穿亚欧大陆和部分非洲地区,东起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抵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广大亚非发展中国家。倡议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占全球的63%,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9%。

  从合作领域看,“一带一路”全面涵盖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等内容,致力于逐步建立全方位、复合型、多层次的互联互通网络,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提出两年多来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合作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撑也已基本就位。中方发起的资本金为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已经开业运营,近日正式公布首个联合融资项目。中国出资400亿美元建立的丝路基金的首批投资项目也已正式启动。在互联互通网络建设方面,中国-巴基斯坦、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泛亚铁路网建设也已经迈出重要步伐。同时,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中国拥有大量优势产能,中国资本也逐步走向海外市场。在此情况下,中国已同包括巴西在内的近20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

  中国的外交理念也体现在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G20)的思路之中。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今年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是今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当前,世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经济合作又走到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情况下,杭州峰会提出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目的就是要回应各国发展需求,既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又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

  “创新”旨在倡导创新驱动发展。当今世界正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在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强劲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方将通过G20峰会推动“大创新”,即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打造世界经济新动力源。

  “活力”旨在提高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将推动G20各方多措并举,寻找新路径,挖掘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中方期待杭州峰会在推动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等方面达成共识;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推动G20多措并举重启贸易和投资双引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协调发展、促进全球贸易增长、支持全球价值链发展、加强国际投资政策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联动”旨在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推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当前,任何一个国家单打独斗都难以改变全球经济疲弱的局面。中国将推动G20国家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果断采取行动,在互联互通中共享机遇,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合力,放大各国经济政策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携手把世界经济拉回持续复苏和增长之路。

  “包容”旨在缩小各国发展鸿沟,把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投向所有人群,使世界经济增长红利为各国人民所共享。今年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元年。中国将推动G20成员通过各自和集体行动在落实发展议程方面引领风气之先,让落实议程实现“开门红”。

  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还是主办G20峰会着力体现惠全球、利长远的“中国思路”,都表明互利共赢的理念已经融汇贯通到中国外交的各个方面。中国将以此为指引,努力走出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复兴之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

  同时,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秉持睦邻友好,决不意味着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和国家的核心利益。近来,随着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并执意推进南海仲裁案,以及一些域外国家推波助澜,南海问题成为被“热炒”的问题。事实上,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历代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持续对南沙群岛及相关海域进行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一度侵占南沙群岛。战后,中国依据国际法予以收复。二战中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也要求日本将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战后数十年,没有任何国家对南沙群岛属于中国产生异议。南海问题之所以产生,核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律宾等国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陆续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而引起的领土问题以及海洋划界问题。

  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仲裁裁决结果可能很快出台。中国政府不接受、不承认南海裁决,主要基于几点理由。

  第一,中国和菲律宾早已在联合声明、联合公报等双边协议中选择了通过双方谈判解决争议的方式。同时,中国与包括菲律宾在内东盟国家于2002年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其中明确规定,有关争议应由直接相关的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菲方提起仲裁是违约之举。

  第二,中国于2006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作出排除性声明,将涉及海洋划界、历史所有权等问题排除适用强制争端解决程序。南海仲裁案的实质就是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领土主权问题不是《公约》的调整范围,而涉及海洋划界问题,中国已作出了排除性声明。

  第三,《公约》相关条款也规定,尊重《公约》缔约国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权利。中菲两国已经达成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的共识。这个权利也应予以尊重。

  因此,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从一开始就是违法的,既违背了与中方的约定,又违背了《公约》规定。中国不接受、不参与的立场是尊重国际法、维护《公约》完整性和严肃性的行为。而菲律宾南海仲裁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旨在通过仲裁案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自己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的行为披上合法化的外衣,构成了对地区和平稳定的严重威胁。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与有关的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领土主权重叠的争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谈判协商已经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边界问题,划定的边界线占中国陆地边界的90%。

  “望远方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通过制定规则和建立机制来管控争议,通过开发与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坚定维护各国依国际法享有的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及南海和平与稳定。

  三、中巴关系的未来发展

  中巴两国传统友谊深厚,巴西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双方关系已经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巴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在合作中互利共赢,利益融合日益加深,在各自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政治领域,双方高层交往频繁,中巴高委会及下设分委会等各层级对话机制不断完善,政治互信进一步加深。在务实合作领域,两国积极探索,推动各领域合作提质升级。建交40年来,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2015年中巴贸易额仍达715亿美元。中国在巴直接投资存量超过300亿美元。在人文领域,双方民间交流密切,人员往来不断增多,相互了解不断加深,两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不断巩固。

  近期,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包括中巴在内的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巴西的政治形势也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情况下,中巴关系将走向何方?我认为,尽管面对种种挑战,但中巴互为发展机遇的长期态势没有变,中国致力于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中巴关系的决心没有变,中巴在国际秩序中互为重要依托的大势没有变。双方应继续保持双边关系的强劲发展势头。

  一是放眼长远,增强发展信心。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需要我们看清两国发展的大势。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巴西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系统健全,中长期发展势头仍然向好。在巴西经营的中国企业家与我交流时也都表示,巴西目前遇到的困难是暂时性、阶段性的,他们仍然看好在巴西投资的机会,在当前困境下仍将放眼长远,坚守巴西,与巴西共渡难关,共同迎接危机过后新一轮繁荣。

  二是创新思路,扩大产能合作。双方应积极推动贸易多元化,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并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尤其是两国应积极开展产能和投资合作。巴西是中国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的重要合作伙伴。巴西拥有生物能源、支线飞机制造、深海石油开采等世界领先技术,中方愿在相关领域与巴方加强合作。中巴应加快推进落实200亿美元的产能合作基金,充分利用300亿美元的中拉产能合作基金和350亿美元的中拉一揽子融资安排,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通过产能合作等打造更多互利合作支柱产业,为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打造新亮点,提供新动力。

  三是拓展渠道,加强多边合作。作为新兴大国,中巴应进一步加强在G20和金砖机制内的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有关国家元首将出席今年9月中国的G20峰会,共商发展大计。不久前,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批准了首批项目融资,标志着银行运作迈出坚实步伐。巴西也是拉美首个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中方愿与巴西加强在上述机构中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结构。在中拉合作论坛框架内,中巴两国应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巴西作为拉美第一大经济体的作用,实现中巴双边合作与中拉整体合作并行发展、相互促进。中方也愿同巴方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对话沟通,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习近平主席去年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时曾经说过,真金不怕火炼,伙伴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顺境中共襄盛举,更在于逆境时携手前行。我相信,只要中巴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双方合作的巨轮就一定能乘风破浪、穿云破雾,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