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互利共荣
驻欧盟使团团长宋哲大使在比中经贸委员会发表演讲
来源:    2008-12-10
[字体: ]      打印本页

  2008年12月10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宋哲大使应比中经贸委员会邀请,在“中欧关系和金融危机午餐会”上发表题为《把握机遇,互利共荣》的主旨演讲。来自欧洲议会、欧委会、比利时政府、比金融、贸易、工商、法律、新闻等各界代表出席。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德威特主席,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受比中经贸委员会的邀请来和大家见面。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编筐窝篓,全在收口”,意思就是各位商界朋友忙碌了一年,到年终进行会计核算,看看一年盈利多少,这对未来的业务发展非常重要。即将过去的2008年,无论对中国自身还是对中欧关系来说,都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岁末之际,回顾并展望中国经济和中欧关系,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前两天我在欧中学术网络年度晚宴上,就中欧关系作了一次演讲,已散发给大家参考。今天我想集中谈谈对中国经济和中欧经贸合作的看法。

  这是我在布鲁塞尔的第一个冬天。同事告我,今年欧洲的冬天来得早,气温也比去年低。不仅天气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也让人倍感寒冷。仍在发展演化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信心受挫,消费支出萎缩,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在此大背景下,人们自然要关注中国经济的情况,中国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前面的道路何去何从。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二大出口国和开放程度较高的新兴市场,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但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前三季度,中国GDP 增长9.9% ,增速仍接近两位数;消费、投资、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前10个月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正好相当于比利时全国的人口数,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10个月中国吸收外来直接投资811亿美元,大幅增长35%。我能理解一些经济评论员可能受中国人谨慎务实作风的影响,认为9%的经济增速差强人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中,能够保持9%左右的增速,已充分证明中国经济有较强的韧性、活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

  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中国政府果断地调整了宏观调控的重点和方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并为避免经济增长率回落幅度过大和缩短回落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前不久,中国政府推出约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项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民生工程和公共产品的投资和支出,加大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面对仍在发展演变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将会如何,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下面,我想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方面,和大家共同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

  短期内,中国经济的韧性活力可以保障平稳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比较。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出口微弱增长0.5% ,人民币面临周边货币竞相贬值的巨大压力,外汇储备不足1500亿美元,国家财政收入不到1100亿美元,占GDP的12%。但10年后的今天,中国外汇储备已近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国家财政收入2008年预计达8800亿美元,约占GDP的22%;在人民币对美元名义升值近20%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结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多元化己有显著改善。中国经济成功克服金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第一,庞大消费潜能开始释放。目前,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为1.2万亿美元,虽仅有美国的1/8 ,但中国消费的年增长率却是美国的8倍。更形象地说,刚刚过去的一天里,中国消费者购买了1.5万辆乘用车,2.1万套商品房,25万部手机。就在这一天内,中国共有2.7万对情侣登记结婚,很快,他们也将开始购买自己的汽车和住房。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为扩大居民消费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30年,则是中国推动消费大发展的时期。从这点看,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周期才刚刚启动。第二,城镇化仍有半程。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为44.9% ,同发达国家平均70%的城市化率比较,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刚过半程。未来20-30年,中国将有3.3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从人口数上看,相当于每年转移一个比利时。规模如此庞大的人口转移,将持续带动城镇建设,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显著拉动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服务业正在加速起飞,全国每年550万大中专毕业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较高的劳动素质和技术保障。因此,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以8%以上的速度持续发展,因为它既有“量”的保证,即城镇化和工业化,又有“质”的支撑。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是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30年的宝贵经验让中国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未来,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深化同外部世界的互动与合作。这不仅为国际社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创造了条件,也为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我认为,欧洲工商界的比较优势可以在许多领域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一,加强环保合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符合中欧双方的共同利益。欧方拥有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在工业、交通、建筑和民用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节能环保政策,具有丰富的管理和市场运作经验。近年来,双方在环保领域己经开展了一些对话与交流,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拓展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第二,扩大双向投资。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中欧扩大双向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更重要。中欧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潜力很大,特别是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希望欧方对中方投资采取更加开放透明和无歧视的政策。同时,我们欢迎欧方企业在节能、环保、医药、生物科技等高端产业扩大在华投资,鼓励加大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共赢。

  第三,促进服务贸易。中国正在建设知识化信息化社会,力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业是欧方的优势所在,中欧在这些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应进一步挖掘潜力,推动双方企业间的合作。

  第四,加强中小企业合作。中小企业是中欧经济的主体,也是未来中欧经济发展的支点。中欧应进一步鼓励双方中小企业合作,从投融资、能源价格、税收、贸易便利等方面给予支持。面对金融危机,中欧更应坚持开放原则,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

  第五,推进金融领域特别是监管合作。中欧建立了金融对话、财金对话、保险监管对话等机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应在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减轻资本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女士们、先生们: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中国的老子则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当前危机既提出了空前挑战,也孕育着宝贵机遇。虽然金融危机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雨,让世界经济的冬天更觉寒冷,但冬天既已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相信欧洲商界朋友能够放眼未来,把握机遇,创造中欧经贸合作更加美好的明天。也相信严冬过后,布鲁塞尔的春天定会别样绚烂多姿!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