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古晋总领事程广中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城镇化是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
来源:    2018-12-19 09:38
[字体: ]      打印本页

  2018年12月19日,驻古晋总领事程广中在当地主流媒体《星洲日报》、《诗华日报》和《国际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城镇化是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全文如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必由之路,各国概莫能外。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强大引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城镇化受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基础性规划,对于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中国的城镇化成就巨大但远未完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只有城市132个,城镇人口0.577亿,城镇化率10.6%。从1949到1978年近30年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并不顺利。1978年仅有城市193个,城镇人口1.7亿,城镇化率17.92%。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加速发展,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2017年中国拥有城市661个,城镇常住人口8.13亿,城镇化率达到58.52%。其中,城镇户籍人口5.88亿,城镇化率达到42.35%。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态势最平稳的40年。

  中国40年城镇化发展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山东等沿海省份出现了一大批经济强市,如苏州、无锡、温州、泉州、佛山、烟台等一大批地级城市快速崛起。同时,中国先后创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并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14个港口城市,沿海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率先崛起。2008年以后,沿海外向型城市发展有所放缓,而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在整合资源中的优势得到发挥。2017年,中国已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等14个城市GDP过万亿人民币,另有宁波、佛山、郑州三城市GDP接近万亿元。2017年,中国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16个城市市区人口超过500万,另有25个城市人口介于300万到500万之间,271个城市人口为50-300万,50万人以下城市349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预计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按户籍人口计将达到45%。2030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将达到70%,205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将达到85%左右。

  二、中国的城镇化遵循一般规律又颇具中国特色。中国城镇化的特色有:

  一是超大规模。西方国家用了数百年时间共完成10亿人左右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以人口峰值14.5亿、70%城镇化率计将达10.15亿,以85%城镇化率计将达12亿。这在人类迄今的城镇化历史上将是空前的。将来只有印度可能超过中国的城镇化规模。

  二是快速性。中国的城镇化从1949年算至2050年基本完成城镇化约100年。从迄今为止已完成城镇化国家的标准看,中国的城镇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三是规划性。在城镇化问题上似乎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城镇化是个自然的过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太赞成国家引导与规划。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国家的城镇化乱而无序大概属于这一类。中国则主张在国家巨大的城乡变迁过程中,要通过国家的引导与规划实现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和城市布局的合理化。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对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规划是:第一,优化全国城镇化布局。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的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布局。第二,继续优化提升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主体的东部城市群,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中西部城市群。第三,增强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有重点地发展特色小镇等。

  四是集约性。中国人多地少,必须节约土地资源。但过去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大马路,大广场,大开发区和大工业园区,造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规划十分重视城镇集约式发展,如控制城市扩展边界、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等等。

  五是现代性。中国虽然拥有5000年文明史,但在工业化、城镇化方面是后来者,城镇化远未完成,正好可以把信息化、绿色化等许多先进观念融入城镇化发展中。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人文城市等先进理念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三、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依旧精彩夺目。一是中国的城镇化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按照规划与设想,中国城镇化2020年将达到60%,2030年将达70%,2030年以后速度会有所减慢,但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速。因为,进城是中国农村青年普遍的梦想。中国农村家庭超过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源于进城务工。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并在条件具备时最终定居城市,这是挡不住的大趋势。中国城镇化的峰值在哪里? 中国城镇化问题专家们尚未给出清晰的答案。日本的情况对中国来说可能提供了某种镜鉴。2017年日本1.26人亿中,直接从事农业种植的只有260万,仅占总人口的约1.6%。中国只有21亿亩耕地,最终由一两千万人耕种就足够了。或许到那时,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协调发展。而那将是2050年以后发生的故事。

  二是中国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和城市带将以更矫健的雄姿矗立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两横三纵”的城市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长江中游等城市群集中更多的人口和经济,与“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星罗棋布的机场构成众多以大城市为圆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圈等,对中国经济、人口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将更大更强。同时,治理“大城市病”的任务将更加繁重。

  三是中国城镇化中的集约、绿色、智慧、人文等特点将得到更充分体现。作为城镇化进程的后来者,中国将把集约、绿色、智慧、人文等先进的、现代化的城市设计理念融入中国城镇发展过程中,从而使中国城镇更多兼具古老与现代、集约与宜居,把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融入城镇发展,展现城镇发展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