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新西兰《星报》刊登驻克赖斯特彻奇总领事何颖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守护和平》,中文译文如下:
新西兰素以和平宁静闻名。在世界地图上,新西兰仿佛被浩瀚的海洋温柔隔开,远离硝烟与动荡。但有时,当我漫步基督城的追忆桥畔,徒步穿越Godley Head的古老炮台,或驻足在某个小镇的战争纪念碑前;当我走进惠灵顿国家博物馆和奥克兰战争纪念馆,凝望那些褪色的照片与锈蚀的勋章时——这种印象愈加深刻:战争并未真正远离这片土地,和平并非没有代价。
今年是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与新西兰虽远隔万里,却命运与共,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并肩浴血,为赢得人类正义之战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2025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最早奋起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为此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牺牲。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侵占中国东北,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局部侵华战争演变为全面侵华战争,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规模最大、较量最激烈的战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继续发挥抗击日本法西斯进攻的战略支柱作用,牵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陆军兵力和相当一部分海空军力量,大大减轻了美英和其他同盟国的压力。不仅如此,中国更以非凡的国际担当,抽调30万精锐组成远征军,跨越喜马拉雅山脉,与同盟军并肩奋战于缅甸、印度战场,在亚洲战场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反法西斯防线。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占其在二战中伤亡总数的70%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占当时日军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在整场战争中,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约6000亿美元的巨大民族牺牲,牵制和消耗了日本军国主义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铸就了最顽强的东方堡垒,用十四年不屈抗争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世界人民的支持下取得的。我们不会忘记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的美国飞虎队、苏联志愿航空队!援华作战期间,2500多名美籍飞虎队队员、200多名苏联航空队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不会忘记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他们在南京大屠杀的至暗时刻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筑起"国际安全区",守护了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我们不会忘记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斯特朗和斯诺。他们不畏战火,深入中国抗战前线,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真相,唤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广泛声援。
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友人们。坎特伯雷的伟大儿子路易·艾黎发起的"工业合作社"运动,为中国战时经济注入了生机,他创办的培黎学校,更培养了大批抗战急需的技术人才;生长于纳皮尔的白衣天使何明清(Kathleen Anne Baird Hall)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畏的勇气守护了无数中国军民的生命;来自奥克兰的詹姆斯·贝特兰是最早深入报道中国抗战的西方记者之一,他以第一手战地见闻向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暴行,记录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打破了西方对东方战场的认知壁垒,成为连接中国抗战与国际舆论的重要桥梁。这些光辉的名字和事迹,承载着中新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鲜血铸就的深情厚谊,历经八十载春秋,至今仍如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联结着历久弥坚的中新友好关系。
今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国作为《联合国宪章》的首个签署国,以创始会员国身份参与构建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体系。这一历史性举措不仅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重要守护,更为战后国际和平与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制度基石。八十年来,中国始终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定维护者,在促进全球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今年还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是二战胜利成果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历史文件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则以不可辩驳的权威性,再次确认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任何企图否定这一历史正义的行径,都是对国际法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
当今世界正面临严峻挑战,地缘冲突持续发酵,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甚嚣尘上。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中国愿与新西兰等热爱和平的国家携起手来,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捍卫二战胜利成果,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