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肯《旗帜报》发表署名文章《南海问题:公道自在人心》
来源:    2016-05-16 19:53
[字体: ]      打印本页

  2016年5月15日,肯尼亚主要大报《旗帜报》刊登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题为《南海问题:公道自在人心》的署名文章。文章介绍了南海问题的历史经纬,表示中国不接受、不参与南海仲裁案的主张合情合理,于法有依,着眼未来,是坚定维护和建设国际法治的体现。中国将同东盟国家一道,继续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争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通过合作维护好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好各国根据国际法享有的国际航行和飞越自由,共同将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全文如下:

南海问题:公道自在人心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

  菲律宾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单方面提起并执意推进南海仲裁,还诬称中国拒绝参与仲裁是破坏国际法治。一些域外国家并非南海问题当事方,也充当起“庭外仲裁员”,为仲裁庭的裁决指定方向,把“不遵守国际规则”、“以强凌弱”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中国在改变南海现状吗?中国为什么不参与南海仲裁?“有理不在声高,公道自在人心”。在此我愿与读者们谈一谈。

  中国不接受、不参与南海仲裁案的主张合情合理。历史不容否认,真理不容歪曲。事实是,2000多年前中国就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南海诸岛,南海海域是历史上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渔民世代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事实是,历代中国政府通过行政设治、军事巡航、生产经营、海难救助等方式,持续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管辖。事实是,70多年前的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中国依据国际法收复了日本侵略者曾经侵占的西沙、南沙群岛,在岛上派兵驻守并建立各类军事、民事设施,从法律和事实上恢复了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直至上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包括南海沿岸国家从未就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过质疑。现在某些嗓门很高的国家当时还以外交照会、公开出版地图等方式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事实是,上世纪70年代南海发现储量丰富的石油后,菲律宾等一些沿岸国家开始蚕食和侵占中国的岛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实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不接受、不参与南海仲裁案的主张于法有依。首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序言中就开宗明义指出,“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程序。”“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是适用《公约》确定缔约国海洋权利的前提。而所谓南海仲裁,却企图挑战南海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领土主权和海域划界,明显缺乏法理依据。其次,中方已于2006年根据《公约》第298条作出声明,将涉及海洋划界、历史所有权、军事行动、行政执法等问题排除适用强制争端解决程序。中国不是第一个更不是唯一一个行使此权利的国家。事实上,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根据《公约》作出了排除性声明,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除美国尚未加入《公约》外,4国均作出了类似声明。中国作出的排除性声明符合相关国际法和普遍国际实践。

  中国不接受、不参与南海仲裁案的主张着眼未来,是坚定维护和建设国际法治的体现。中国政府历来主张,领土主权和海洋权利争端应通过谈判解决。中国已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国家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了边界问题,占中国陆地边界总长度的90%,2000年中国也与越南划定了在北部湾的海洋边界。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践行国际法取得成就的最好例证。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推动地区国家合作与发展的坚定力量,这一点从未动摇和改变。

  我们将同东盟国家一道,继续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争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通过合作维护好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好各国根据国际法享有的国际航行和飞越自由,共同将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

  《旗帜报》(The Standard)创立于1902年,是肯尼亚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报业领军者之一。该报隶属的旗帜集团(Standard Group)是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拥有多家杂志、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