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驻毛里求斯大使馆举办“中国——毛里求斯旅游合作联谊酒会”,毛第一副总理兼旅游和对外交通部长杜瓦尔,公职部长王纯万,旅游业界政府官员,各大涉华企业、酒店、旅行社负责人以及160多名前赴华留学生到场出席。
本次活动由中国使馆牵头,毛政府、企业、留学生积极响应,多方参与,旨在通过联谊会的形式牵线搭桥,为涉华政府部门和企业招募“中国通”找到大本营,为前留华学生在毛发展开辟新前景。
根据设计,这是一场务实高效的洽谈联谊活动,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时长预计一个半小时,但最后却开了整整三小时。务实的氛围中,不经意弥散开来的“浪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留学生:我为什么爱中国
满堂毛求人面孔,听到更多的却是中文。毛求的前留华学生多数是学医的,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他们的中文流利、地道,令人信服。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国老师以及那些年在中国的生活。”前留华学生联谊会主席索素作为代表发言时讲道。索素是多哥人,曾在华学医8年,太太乌玛是毛求人,当年正是他通过同一批中国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在中国相识,现他在毛求一家公立医院担任神经外科医师。 1996到2004年,他曾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语言,在上海交大学读医学本科,在中山大学念普外科研究生,并最终在长沙中南大学学习神经外科,获得硕士学位。“刚到中国的时候,一边学中文,一边学医,每天学到凌晨。那段岁月我终身难忘。中国老师和朋友们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我指导和鼓励。我也在这八年中认识了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你问我为什么爱中国,我想说,中国造就了我,改变了我和我的家庭的生活,却从未索取。”讲话最后,他背诵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对留学生联谊会成立的祝贺与期待,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事实上,像索素这样的在华留学生还有很多,他们也多怀有类似的“中国情结”。会场上,他们主动用中文交流,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对于他们来说,“留华学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重要身份。
现状:人才奇缺与就业无门
然而,前留华学生返毛之后对口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由于毛求人口稀少、市场狭小、供给过剩等原因,很多前留华学生尽管学业成绩优异,返毛后却面临着回国即失业的尴尬境地。以医学专业为例,真正能在医院从事医生工作的毕业生仅有不到40%。寻找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用武之地是许多留华学生学成归来的期盼和当务之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社会各领域对中文人才的巨大需求。2015年,中国来毛游客数量达到9万人次,是2010年的11倍。同时,毛求企业近年来也不断加快赴华投资步伐。毛政府外事部门、涉华企业、酒店、旅行社等机构急需大量“中国通”,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中文人才不足,制约对华业务发展,是有关企业单位的集中抱怨。
长期以来,缺乏沟通渠道造成了市场“就业难”与“招聘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使馆:主动作为,牵线搭桥
“作为大使,我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了解各方需求,调动多方力量,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两国关系长期健康发展。今晚的活动正是这样的一个机会。”驻毛里求斯大使李立表示,前留华学生讲汉语,爱中国,怀有强烈的“中国情结”,这是我国援外政策取得积极成果的生动例证。他们也是亲华友好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这场活动,推动成立了前留华学生联谊会,加强了留学生内部沟通与互助;通过建立企业—留学生直接沟通渠道,为留学生开辟了新的职业前景,也为涉华企业和政府部门摆脱中文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便利;此外,通过动员社会舆论、媒体,宣传前留华学生的比较优势,增强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能见度和话语权。
和索素一样,很多出身普通家庭的非洲孩子,因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而改变了命运。“但更令人感动的是,虽然我们已经不在中国,但当遇到困难,中国一直在我们身边。”一位在华留学十年的医学博士诚恳地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