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乌干达大使郑竹强在乌《新愿景报》发表署名文章《中非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    2020-12-05 12:59
[字体: ]      打印本页

  2020年12月4日,驻乌干达大使郑竹强在乌第一大报《新愿景报》发表题为《中非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署名文章,宣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贡献和中非相关合作成果。全文如下:

  中国和乌干达在2020年均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气候变化是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这警示我们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上指出的那样,“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近年来,中国在充分总结国内外发展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把绿色发展放在越来越重要的突出位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中国认为,适应并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作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非洲国家均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许多艰巨任务。同时,中非双方均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责任,并采取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好评。

  中国已于2020年9月15日提前100多天完成2020年既定气候行动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大贡献。目前,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已上升至近15%,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占全球一半以上。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还将更新并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正像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宣布的那样,中方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共建充满生机、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

  当前,非洲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尽管非洲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很小,但气候变化对非洲的影响却不容小觑。气候变化已导致众多非洲人民被迫迁徙,引发非洲局部地区动荡,甚至严重威胁非洲政治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联合国环境署预测,全球气温升高2℃将导致半数以上非洲人口面临营养不足的危险。

  中非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和富裕生活有着共同向往,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早已成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早在2009年,中非双方就一致同意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中国与许多非洲国家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中国2015年以来已为900多名非洲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城市环境治理与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培训,中方还向非洲国家捐赠了包括1万多台太阳能光伏发电机在内的大量环保设备,并为非洲多国发射了气象卫星,共同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天气预报合作。作为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一项重要成果,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已于上个月24日在北京启用。中非环合中心将是深化中非环境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中非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起点。

  乌干达素有“非洲明珠”美誉。乌高度重视缓解气候变化影响和环境保护,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国家气候变化政策》,2018年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方案。乌政府还制定了绿色发展战略,承诺到2030年将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22%。

  为了保护好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中方愿同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打造绿色伙伴关系,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规定的相关义务,牢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愿同乌干达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创造美好明天!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