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驻黎巴嫩使馆举办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媒体吹风会,黎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迈亚丁电视台、《消息报》、《外交之源》等媒体参加。驻黎巴嫩大使陈传东全面宣介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中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前景等回答了记者提问。陈大使开场白及答问实录如下:

10月20日至23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从四方面来介绍会议和《建议》的主要内容:
第一,什么是“五年规划”?为什么要制定“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是中国以五年为周期,就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的顶层全面战略规划。
五年规划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中国首创,但接续编制和坚定实施规划是中国的独到之处。这一做法克服了短期的波动和干扰,确保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使得长期愿景能够通过阶段性目标的累积而逐步变为现实。从1953年起,中国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完成了国家从建立之初“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第二,“十四五”时期发展成就有哪些例子?
“十四五”时期,面对世纪疫情严重冲击、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经济总量2020年刚刚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今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年均增长8%。中国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中国绿色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全社会消费的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中国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在8年实现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基础上,设立5年过渡期,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中国经济正展现出持续的动力、活力和韧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第三,“十五五”规划有什么特殊意义?
中国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十五五”规划涵盖2026年至2030年,是承前启后、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第四,“十五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对黎巴嫩意味着哪些机遇?
未来五年,中国将实现以下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十五五”时期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五年规划不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为中国同世界合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世界和黎巴嫩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是发展机遇。《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惠及黎巴嫩人民,未来五年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将给黎巴嫩带来更多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机遇。
二是市场机遇。《建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中国提振国内消费、扩大对外开放,将使中国大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大机遇。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黎巴嫩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们非常愿意进口更多的黎巴嫩产品,丰富中国的市场。
三是合作机遇。《建议》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黎巴嫩地理和人才优势突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要一环,当下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中国援建的、预计明年落成的国家高等音乐学院就是中黎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明年是“十五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中黎建交55周年,第二届中阿峰会将在中国举办,相信双方将在各领域取得更多合作成果。中国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黎巴嫩提供真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中国企业参与黎巴嫩重建。
再过三天,我们将迎来中黎建交54周年。在此,祝愿中黎友谊万古长青。

《贝鲁特人》记者提问: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黎中科技合作前景?
陈大使:黎巴嫩人力资源丰富,教育处于地区领先地位,中黎科技合作潜力巨大。例如,两国在高校合作方面大有可为,黎高校可积极利用中阿大学合作联盟和“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该机制聚集了中阿多所顶尖高校,在信息通信、农业发展、卫生健康等十大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华为、大华科技、海康威视等中国科技企业已植根黎巴嫩,中国的光伏、电动汽车等科技产品惠及黎巴嫩人民。相信“十五五”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将进一步为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带来机遇。
黎国家电视台记者提问: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经济取得如此奇迹?
陈大使: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与递进性。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建议》起草的过程,便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协商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建议》审议通过后,国务院起草具体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构成制定规划的全流程。可以说将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有效汇集了党内外智慧,广泛凝聚了共识。正因如此,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了党争和半途而废。这是中国成功的密码
《消息报》记者提问:“十五五”时期中国将如何更好通过发展援助参与黎经济重建进程?
中国的发展合作同其他援助方模式不同,我们将自己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捐助方,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充分尊重受援国意愿。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属于南南合作,侧重受援国能力建设。中国对黎援助既有高等音乐学院这样的标志性项目,也有更多“小而美”项目。比如我们为奥杰罗通信公司提供太阳能设备,确保通信网络稳定运行;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帮助黎妇女青年学习电子商务等就业技能;同联合国难民署合作,为黎脆弱群体提供支持。今后我们还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参与黎重建进程,帮助黎早日走出危机。
《外交之源》记者提问:如何应对复杂国际地区形势对黎中共建“一带一路”的风险挑战?
陈大使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包括五大支柱,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中黎在这几方面都有很大合作潜力,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克服各类风险挑战,让合作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