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作家阿里·穆特拉菲所著《中国之美——长城与龙之间》近期出版发行,中国驻沙特大使李成文为该书作序。沙特《半岛报》、《麦加报》、《麦地那报》介绍推荐此书。
李大使作序全文如下:
中国并不遥远 当听到有沙特朋友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我感到很惊喜。更让我高兴的是,在前沙特驻华使馆文化专员萨格里博士的引见下,作者阿里·穆特拉菲先生专程从麦加飞到利雅得,我们得以相聚畅谈。 穆特拉菲先生说,刚接到去北京沙特学校工作的调令时,他有些吃惊,因为无论从前还是现在,在沙漠里的阿拉伯人看来,“中国”都是“遥远”的代名词。这本《中国之美——长城与龙之间》,记录了他2008年至2012在华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介绍了他对中国的了解和感受。在我印象中,中沙交往关系中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书。仔细读来,我深受感动,认为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真实描绘了中国的“形”。书中记录了作者游历北京、西安、广州、上海、香港、苏州、杭州等中国各大城市的经过,介绍了中国的美景、美食、中医、名著、音乐、传统节日等各方面特色。他写道:“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大者壮观,强者有力,动者迅捷,每种艺术都那么美好,每项物产都那么丰富,每处风景都那么迷人。”关于长城四季,“冬天,白雪皑皑,虬枝峥嵘;春天,山峦耸翠,风光迤逦;夏天,雨水丰润,绿意盎然;秋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关于北京胡同,“倘若随我所好,我愿一生都生活其中,享受它的美丽、质朴,品味岁月的芬芳,从一扇扇门中探寻无尽的回忆,从一面面墙上看到历史的沧桑。一辆辆敞蓬简易的三轮车让你抛开庞然的火车或汽车,一个个琳琅满目的日用品小市场令人目不暇接而又心满意足,一间间砖木结构的房屋都是居民用他们的双手而非借助大型设备建造……” 书中还特别提到对清真寺建筑等伊斯兰文化的维护、中国穆斯林过节等。他写道:“我在中国许多清真寺内外的砖雕、木刻、墙饰上,发现了中国穆斯林的独特风格。这些艺术只有在中国各地的清真寺和伊斯兰经学院才能看到,体现出中国穆斯林在阿拉伯书法和花木绘画方面的精湛技艺。”又如牛街清真寺,“处处可见穆斯林独具匠心的手笔,花园的布局与门墙的外观,木质的雕饰与华美的颜色,伊斯兰风格的绘画和古兰经的书法,都浑然一体。寺内的大厅还陈列着珍贵而罕见的伊斯兰文物古迹。”到了宰牲节,“我们曾在宰牲节时带着孩子来到清真寺,向那里的穆斯林分发宰牲节的肉品。我们高兴地沉浸在像在圣城麦加一样的朝觐氛围中。” 作者笔下,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跃然纸上。 二是深入阐述了中国的“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思想体系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中阴阳变化调和、五行相生相克;中国人重视传统道德观念,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尊师重教……作者取集精要,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皆在其中。 他写道:“中国的思想极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人及其需求的结合因而成为中国思想和文化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中国的思想也很重视通过自省和德育来提升修养,相较理性推理而言,更讲求悟道和实践。” 他特别指出:“道德、思想、文化的振兴是民族向前迈进和创造精神财富的一把金钥匙。那些传统道德传承至今,令我钦佩。在我与中国人生活相处的那段日子里,我发现当代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和传统中汲取了精华。而正是有了这些美德,民族才能进步,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 三是拉近了中沙民众的“心”。阿卜杜拉国王翻译奖推动着中阿文化交流。中阿摄影展上,双方艺术家“无声”地交谈。在先知说过“求知哪怕远在中国”十五个世纪后,沙特有了第一批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国数十所高校参加沙特高教展。一个普通的中国出租汽车司机免费搭载一个沙特留学生,以感谢沙特对中国汶川地震的援助。 作者关于中阿民族同样推崇诚信的论述十分精彩,他写道:“诚信就是守信和正直,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承诺,不蒙不骗——这些品质源起于言语,正如中国古语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中国文明史上,这些美德被发扬光大,人们赞美诚实守信,并身体力行。诚实守信就是说话算话,老话说的好:听其言,知其人。意为讲话算不算数可看出人的真面目。诗人祖海尔·本·艾比·苏尔曼曾写道:人分两半舌与心,其余仅是血肉影。这与阿拉伯谚语如出一辙:人就是两小部分,他的心和他的舌。” 这些都让我们仿佛看到彼此的心灵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感谢穆特拉菲先生。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细致敏锐的观察,就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描述。没有平等开放的胸怀,就不会感受到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的光辉。没有历史的积淀和真诚的友情,就不会有这一段段中沙友好交往的佳话。 我一直认为,尽管时代发展,通过互联网可以看到世界很多地方,但取代不了亲身游历。中国明代一名随同郑和舰队下西洋的穆斯林航海家、翻译马欢,撰写了《瀛涯胜览》,记载其游历麦加、麦地那见闻,让中国民众领略了伊斯兰圣地之美。这本《中国之美》同样是穆特拉菲先生的亲身体验,相信他的笔触也更能让沙特和阿拉伯民众身临其境。 我不仅要向阿拉伯读者推荐这本介绍中国的书,同时我也认为这本书对我们中国人、特别是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人士十分有益,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阿拉伯人的视角,他们对中国的兴趣点,如何向他们介绍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一个传统而又开放的中国。 中国并不遥远——让我们一同努力,让中沙、中阿人民更加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