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驻土耳其大使姜学斌在土主流媒体《共和国报》发表署名文章《“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合作共赢之路》。全文如下: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主线,超越地理限制,融合文化差异,统筹发展需求,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12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日益凝聚全球共识,成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发动机。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建立3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有力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土耳其是最早同中国签署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之一。随着两国发展战略加快对接,双方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间走廊”计划对接工作组首次会议成功召开。两国大幅提升往来客运航班频次,首趟中欧班列(成渝)南通道特快班列顺利抵土。去年中国跃升土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中土贸易额再次攀升,同比增长11.13% 。两国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清算行落户土耳其。去年来土中国游客近41万人次,同比增长65.1%,成为土增长最快的国际游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来土中国游客保持增长势头,突破19万人次。
“一带一路”建设给包括土耳其在内的沿线各国带来福祉,搭建了“惠民之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投融资合作遵循国际惯例、市场原则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受到普遍欢迎,为有关债务国弥补资金缺口、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来源。个别国家炮制的所谓“债务陷阱”论调完全站不住脚,没有任何一个合作伙伴认为中国制造了“债务陷阱”。散布这一论调的是少数西方国家,他们所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债权方和偿债压力源。
“一带一路”为各国发展创造巨大机遇,搭建了“合作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推动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中土深化互利合作,基于双方意愿和需要,旨在共谋发展振兴,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应受外部胁迫。个别国家抹黑“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工具,甚至阻挠他国参与。“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搞势力范围划分,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欢迎各国共同参与。
“一带一路”顺应沿线各国高质量需求,搭建了“绿色之路”。中国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在土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光伏电站、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助力土实现能源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中国不输出污染,输出的是绿色高标准。同时中方尊重国际公认的劳工权利和标准,重视劳动者合法权益,要求中资企业合规经营,保护劳工权益、履行社会责任。面对疫情冲击和地震考验,中资企业倾力相助,驰援一线,赢得广泛赞誉。
当前在世界处于对抗还是合作、零和还是共赢的十字路口之际,“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理念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我们愿与土方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入对接双方发展战略,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