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015年11月21日至22日,第18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第18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0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李克强总理出席。22日下午会议结束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向中外记者介绍了李克强总理此次与会的主要成果,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关于地区合作、有关双边关系及南海等问题。现将刘振民副部长在现场就南海问题的有关表态收录如下。
问:中国与东盟国家是否就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设定了最后时限?
答:制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南海行为准则”都是费时费力的工作。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中国与东盟国家于1996年开始谈判制订《宣言》,到2002年才签署,总共花了6年时间。此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始谈判落实《宣言》的“指导方针”,最终于2011年达成一致。为什么一个“指导方针”用去9年,主要是当时东盟十国之间对落实的机制和程序存在不同意见。2011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启动落实《宣言》框架下的务实合作。2013年,中国邀请东盟国家在苏州举行了第六次落实《宣言》高官会,正式启动“准则”磋商进程。
两年来,“准则”磋商取得了很多积极进展,中方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分别在苏州、天津、成都等地举行了落实《宣言》高官会和工作组会。各方就有关共识文件和设立搜救热线等早期收获项目达成一致。特别是不久前在成都举行的高官会上,各方讨论并形成了“重要和复杂问题清单”和“‘准则’框架要素清单”两份文件,标志着“准则”磋商进入了新阶段,为未来讨论制订“准则”打下了良好基础。
至于什么时候能达成“准则”,参与“准则”磋商的每个代表心里都没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将致力于加快磋商进程,争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希望域内外国家都能为制订“准则”营造良好条件和氛围,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不断增进政治互信,而不是扩大分歧。
李克强总理在此次东亚峰会发言中重申了中方愿加快“准则”磋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的立场。中方愿为此与东盟国家继续共同努力。
问:中国是否在等待南海岛礁建设结束后,再同意完成“准则”谈判?
答:中方一贯主张与东盟国家一道,积极推动磋商,争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准则”磋商和南沙岛礁建设毫不相干。我们从没考虑过将完成“准则”谈判与某个活动挂钩。即使是东盟国家也无法确定 “准则”谈判的完成时限。
问:中国的岛礁建设如此大规模填海造地,是否在扩建军事设施,会不会导致军事化?
答: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媒体和有关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的岛礁建设存在误解。我想指出,中国在南沙群岛自己进驻的岛礁上进行扩建工程,合法、合理、合情,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此举既为了给有关岛礁上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为了更好地履行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向地区国家和途经南沙海域的各国船只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幸的是,其中42个岛礁被我们的三个邻国非法侵占。中国政府有权也有能力收复这些被侵占的岛礁,但我们没有做,为了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我们保持了最大克制。中国大陆进驻的7个岛礁,面积均较小,扩建前,有关岛礁上驻守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在南海的航运、渔业、环保、减灾救灾等方面有重要利益,客观上需要扩大和提升在南海为商船、渔民等提供服务的能力。中国在有关岛礁上的陆域吹填活动已于今年6月底结束,目前岛礁上的建设活动主要是建设民用设施,将为过往船只和渔民提供良好服务。
当然,在南沙群岛这样远离大陆的岛礁上需要保持必要的军事防卫设施,这既是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是保护岛礁的需要,无可厚非。令人遗憾的是,最近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南沙岛礁建设导致了南海“军事化”,这是个伪命题,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增进政治互信。要说军事化,南海确有过悲惨历史。二战期间,中国南海诸岛曾被日本侵占,二战结束后才得以收回。冷战结束前,南海一直深受“军事化”影响,既有越南战争硝烟的笼罩,又受到域外大国在南海周边的军事基地的威胁,那时在南海航行是不安全的。越战和冷战先后结束,南海受到的军事威胁逐渐减少,南海的航行自由与安全越来越得到保障。应该说,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已成为保障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对外贸易的生命线。因此中方坚决反对南海“军事化”,希望大家不要把中国的南沙岛礁建设与“军事化”挂钩。
如何防止南海“军事化”,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有关国家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岛礁上修建的军事设施应该去军事化,域外国家应避免并管控好在南海的巡航和军演等军事活动,不再返回南海周边国家建立军事基地等。当前一些域外大国高调派军舰和军机来到南海,行使所谓“航行和飞越自由”,或加强与地区国家的军事合作,这是不是“军事化”趋势?地区国家应对此高度警惕。中方将坚定不移地反对南海“军事化”。
问: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针对菲律宾提交的仲裁案,中国将如何应对有关争议?
答: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存在的分歧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存在的领土主权争议,二是南海有关海域的海洋管辖权争议。前者我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后者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生效后出现的,南海周边其他国家之间也存在此类争议。
中方主张,应按照国际法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四条规定,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这才是妥善解决有关争议的唯一正确渠道。菲律宾违反上述条款并违背中菲双边协议,执意单方面提起仲裁,不具建设性,不是解决争议的应有途径,反而会挫伤有关当事方解决争议的积极性,损害政治互信。另外,中方于2006年按照《公约》第298条规定作出声明,将涉及海洋划界等的争议排除在包括强制仲裁在内的第三方程序之外,并重申了愿通过双边谈判协商解决争议的立场。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作出过类似声明。众多的国际实践证明,若单方面提出仲裁,不仅难以解决争议,反而会进一步扩大分歧。应菲方请求建立的仲裁庭的现有做法也令人怀疑,他们究竟是在促进和平解决争端,还是在鼓励扩大分歧?
在今天上午的东亚峰会上,菲律宾阿基诺总统也谈及中菲之间的南海争议。中菲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存在争议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处理争议。中菲有着世代友好传统,今年是两国建交40周年,此前两国历届政府就妥善处理分歧保持了良好的双边沟通。
中方坚决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原因有二:一是菲方单方面提起仲裁,违背了双方早已达成并多次确认应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的协议和《宣言》第四条精神;二是这种做法侵犯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和《公约》缔约国享有的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权利。中菲之间的争议只有回到双边谈判轨道才能解决,仲裁不会有任何前途。至于有关仲裁案背后是否有政治阴谋,现在不得而知,要让历史去检验。我们期待中菲两国就妥善处理海上问题尽快回到谈判轨道上来。
中国政府真心实意希望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与邻国间的分歧和争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通过谈判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国成功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并正与印度、不丹进行边界谈判。我们也坚持通过谈判解决海上争议问题。中越已解决北部湾海洋划界问题,愿继续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在南海更大范围的有关争议,两国已于2011年签署了《关于指导解决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中方将坚持通过谈判协商逐步解决与所有邻国的海洋争议问题。
问:中国既然支持南海航行自由,为何抗议美国海军军舰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动?对于美方称将加大类似行动,中方如何回应?
答:加强海上安全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的方向。世界各国对商船或民用船舶的海上航行自由是有共识的,南海未发生过民用船舶航行自由受影响事件。另外,美国舰队在南海航行多年,从未听说他们的航行自由遇到过问题。最近美国高调宣示要派军舰进入中国有关岛礁邻近水域,已经超越了航行自由,是政治挑衅。他们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实际上是想检验中国会作何反应。
尽管中美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保持着友好关系。美方商船或军舰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航行自由,但应依法行使航行自由,而不应公开挑衅。南海那么大,航道那么多,中国的岛礁建设后就影响到美国军舰的航行自由了?所谓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纯属人为炒作。
中美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有共同责任,在增进军事合作上有共识,两国近年来就在西太平洋的《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UES)达成一致。在南海如何避免各国海军产生摩擦,是相关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近期举行的落实《宣言》高官会上,我们已提出应制订在南海避免海上风险的相关规则。
中国高度重视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希望地区国家及域外国家为促进南海和平稳定作出积极和建设性贡献,各国在行使航行自由时,要尊重沿岸国的安全关切,要积极寻求合作,不要人为制造麻烦。
问:南海岛礁扩建工程是否有具体的结束时间?还是会持续下去并常态化?
答:中方相关岛礁的陆域吹填活动已于今年6月底结束,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完善岛礁上的相关设施建设。目前,中方已在有关岛礁上建成两座现代化灯塔。中方建设规模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进行下去。希望有关工程建完后,能为驻守人员、居民、过往船只及周边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