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8日,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朴扬帆就中国与远东经贸、旅游、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接受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消息网书面采访,该网以《为了中俄友谊之树根深叶茂》为题发表,全文如下:
一、朴扬帆女士,您担任中国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不到一年,过去来过远东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吗?在这里工作有什么感受?
答:我此前曾多次来过远东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对这个地区的了解既来自书本,也包括直观印象。远东是中俄合作的前沿,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直接关乎两国长治久安和边境地区人民福祉。我到任不到一年,深感这里的人们充满活力,发展充满希望,中俄合作大有可为。
中国党和政府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高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这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高度契合。中国总领馆将继续切实落实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达成的战略共识,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精神为指引,全心全意推动中国与领区合作,为两国兴边富民以及双边关系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2022年,中俄贸易额超过1900亿美元,增长率达29.3%,再创新高。请问远东和滨海边疆区为此发挥了什么作用?目前中俄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什么?
答: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190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9.3%,中国连续13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其中,中国对俄出口76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8%;中国自俄进口114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4%。同时,能源、核能、航空、航天、基建等领域战略性大项目稳步推进,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桥相继通车,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合作势头强劲。
远东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禀赋和深厚基础,对中俄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中国与远东贸易额达1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7.5%。2022年,中国与远东的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方进口油气、煤炭、木材等增幅较大,出口的化工、轻纺和机械等产品也有效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双方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根据俄方数据,去年滨海边疆区对华贸易额近75亿美元,同比增长43%。远东在交通物流方面积极扮演“国际走廊”角色,双方共同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边境货运疫情期间从未中断,而且持续攀升。
中俄贸易优势互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俄罗斯消费者选择中国商品的种类大幅增长。近段时间,双方就进口替代合作积极接触,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扩大。中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将给中俄贸易和生产合作带来新机遇。
中国消费者对俄罗斯产品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近期,随着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成效显现,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逐步恢复。农业是中俄合作的优势领域,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俄罗斯农产品准入进程。中国一些超市和电商设有俄罗斯产品专柜,帝王蟹、鲑鱼等海鲜,以及面粉、伏特加、巧克力和冰淇淋等俄罗斯特色食品走进了中国百姓家庭。中国已全面实现小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多人,未来15年将超过8亿。俄罗斯商品出口中国前景可期。
三、不久前,中国恢复办理本国公民去一些国家旅游。您可能已经感到,我们非常想念中国,热切期待俄中边界对游客开放。请问两国已经做了哪些准备,还需要讨论哪些问题?目前我们两国之间交通往来还不十分畅通。请问哪些城市之间计划开通航班?
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疫情形势整体向好,生产生活加快恢复正常。今年1月8日起,中国正式实行新冠病毒感染最新管控方案和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新的措施包括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员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等。
2月6日起,中国试点恢复中国公民赴有关20个国家的出境团队旅游。时隔3年,中国出境团队游按下“重启键”,将重振全球旅游市场,为世界经济疫后回暖注入动力。各国都热情欢迎中国游客到来,我们也希望有关国家为中国游客提供安全、便利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和俄罗斯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和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两国民众之间合作密切、往来频繁、友谊深厚。疫情前,符拉迪沃斯托克是继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后中国公民第三大来俄旅游目的地。据俄方统计,2019年,到访滨海边疆区的中国游客达60万人左右。旅游架起了两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俄方积极配合下,1月8日起,绥芬河、珲春、满洲里公路口岸客运功能已经恢复。近日,东宁、黑河口岸也恢复旅检通关。俄罗斯并被列入中国试点恢复中国公民出境团队旅游的首批国家之列,这再次体现了中俄友好和互信水平。中俄之间航班数量也不断增加,莫斯科、圣彼得堡、哈巴罗夫斯克、伊尔库茨克与中国之间都有航班,不久后符拉迪沃斯托克也会开通赴华直航。同时,中国总领馆调整接待时间并大幅增加办证数量,全力满足俄罗斯公民赴华需求。未来一个时期,中方将继续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在确保稳妥、有序、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为中外人员往来创造便利条件。
四、对于希望访问中国的俄罗斯人来说,目前还保留哪些疫情限制措施?据悉,目前要求提交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和填报《健康申明卡》。
答:2023年1月8日起,中国正式实行新冠病毒感染最新管控方案和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新的措施包括: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取消来华人员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员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等。
基于新冠疫情向好发展的形势和便利人员往来的需要,中方2023年3月1日起又进一步调整入境相关要求。根据最新的《自俄罗斯前往中国旅客疫情防控指南》,赴华人员需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远端检测:登机前48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或自行使用抗原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阴性者方可赴华,结果阳性者请在转阴后赴华。
(二)海关申报:取得检测阴性结果后,通过微信小程序“海关旅客指尖服务”、掌上海关APP或网页版(https://htdecl.chinaport.gov.cn)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健康申明卡》进行申报。
(三)航空公司无需查验登机前核酸检测证明或抗原检测结果。
(四)机上防疫:请在乘机过程中坚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染疫风险。
(五)入境检疫:抵达口岸后凭海关健康申报码完成必要通关手续。海关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样检测,并对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人员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者,按照告知书要求进行居家、居所隔离或就医。结果为阴性者,由海关依惯例按照《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常规检疫。健康申报正常且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进入社会面。
(六)属地防疫:旅客入境后应严格遵守属地疫情防控各项要求。
五、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已经运转15年多了,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和中文感兴趣。这方面情况怎么样?现在,疫情期间远程上课的中国留学生大概正在计划返回俄罗斯,他们一共有多少人?疫情期间中国学生愿意来俄罗斯上大学吗?考取后能来学习吗?当时有多少学生留在俄罗斯?
答:中国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形势下,中俄教育交流前景广阔。中国与滨海边疆区教育合作基础良好,呈现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双方合作意愿强烈,校际交流、合作办学、互换留学生是主要合作方向。滨海边疆区是远东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主要高校与中国高校长期保持密切交往,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全力满足民众了解对方国家的兴趣,为双方发展关系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中文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近年来,俄罗斯各行各业急需中文人才,学习中文受到广泛青睐。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是我馆领区唯一一所孔子学院,也是在俄罗斯正式运营的首家孔子学院,2006年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近万名汉语学生,是培育中俄友谊的重要基地之一。2010年3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参观了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并为孔子铜像揭幕,充分肯定双方教师的工作,极大鼓舞了他们的热情。
近年来,边疆区主要大学甚至不少中小学陆续开设汉语教学,每年一届的“汉语桥”比赛参与度广,很多学生获奖。前不久我参访孔子学院、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第六学校、第九学校和远东联邦大学附属学校,观看了中文公开课和欢庆中国春节演出。老师敬业、学生努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三是远东学生赴华留学已不局限于与中国毗邻的黑龙江、吉林等地,而是逐步拓展地理范围,不少人选择去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学习。中国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除汉语专业外,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生选择去中国学习信息技术、 药理、法律、管理、工程等专业,这些领域的俄罗斯学生也受到中国企业的欢迎。疫情期间,总领馆为领区急需赴华的俄罗斯留学生临时开设接待窗口和发放签证,协助他们返校上课。
四是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高,很多专业排在世界前列,对中国学生也很有吸引力。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是来俄中国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学生数量在全俄名列前茅。疫情期间,领区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回国远程在线学习,但200余人选择留下来,每年入学的新生仍有500余名。总领馆与各高校保持密切沟通,各高校积极配合,在签证、住宿、防疫等方面采取措施,为中国留学生提供便利。近期,随着边界开放以及航班增加,中国留学生陆续返校。截至2022年底,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主要高校登记在册的中国留学生近2300人。
六、您去年会见了远东联邦大学校长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院长。请问,双方科研合作情况如何?哪些领域最有成果和有什么成果?
答:中国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中俄合作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之一,2020-2021年两国举办了科技创新年活动。双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实施联合项目,推动建设联合科研中心和实验室等,促进青年科学家参与交流,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应用体系。双方积极释放上述国家级主题年的成果效应,商定继续深化互利合作,加强政策沟通,扩大关键和优先科学任务联合攻关,首先是大科学项目领域合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联邦大学等领区科研机构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工作,建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远东是最早对华开展科技合作的地区之一,两国科研机构在海洋、农业等优先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联合科考和交流互访等。下一步,双方将进一步优势互补,为各领域合作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两国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七、去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动画片节,今年计划在滨海边疆区开展哪些中国文化活动?
答:近年来,中俄连续成功互办语言、旅游、青年、媒体、科技主题交流年,为深化两国传统友好、加深民众相互理解发挥重要作用。即便在疫情期间,双方也创造性举办了有声有色的人文交流活动。北京冬奥会续写两国民众友好情谊新篇章,中俄体育交流年活动有序开展,双方举办冰球友谊赛、第三届冬季青少年运动会等。中国驻俄罗斯使领馆主办或参与举办“中国大使杯”围棋赛、“汉语桥”比赛等活动。去年12月,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政府和中国总领馆共同举办首届中国动画片节,放映《白蛇·缘起》《熊出没》系列等中国动画片,加深了俄罗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引起热烈反响。
在人文领域,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推动中国与领区的人文交流一向是中国总领馆工作的优先方向之一。今年,随着中俄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人文交流将掀开崭新篇章。在中俄体育交流年以及有关国际戏剧节等框架内,双方体育和文艺团体将进行互访。中国总领馆正在协助领区有关媒体、学校、博物馆、友好团体等恢复对华联系和举办活动、开展合作。我们将继续与俄方密切配合,切实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人文交流迈向更高水平,特别是持续深化年轻一代之间的交流,确保中俄世代友好之树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