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之声

驻瑞士大使王世廷在瑞媒体《财经报》发表署名文章《三问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

来源:(驻瑞士大使馆) 2024-05-22 22:20

2024年5月22日,驻瑞士大使王世廷在瑞士法语主流媒体《财经报》发表题为《三问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署名文章,有力驳斥西方部分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的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全文如下: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中国电动汽车“以低价向海外倾销”、“导致市场扭曲”等。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愿从三个方面探讨所谓“产能过剩”。

一、中国新能源产能是否过剩?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供需不平衡是普遍的,一定时期内特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是企业市场竞争、经济周期波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这种正常经济现象归结为“产能过剩”,任何国家都只生产供本国消费的商品,那么全球贸易也将不复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下,判断一个行业是否产能过剩,要从全球市场需求及其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不是新能源产能过剩,而是严重短缺。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假设所有已宣布碳中和承诺的国家按时履诺,那么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到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光伏装机需求量则是当前的10倍。因此,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是推动绿色发展亟需的先进产能,而非过剩产能,符合世界市场迫切需求,为实现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中国新能源产品优势何在?

去年10月,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声称中国政府为本国电动汽车产业提供大量补贴,导致市场扭曲,这是不折不扣的双标做法。根据《新苏黎世报》报道,瑞士圣加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和欧盟在2023年以来发放补贴分别高达5390亿美元和5710亿美元,远远高于中国,对中国的指责“十分虚伪”。事实上,中国新能源产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相关产业布局早,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技术优势。直观来讲,中国锂电池平均生产成本比美欧大约要低约40%,光伏组件制造成本约低50%。这些优势是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塑造的,绝非靠政府补贴形成的。

三、中国新能源是否损害世界经济和别国利益?

近年来,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中国产品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通胀压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欧洲许多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均表示,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本地市场,不仅降低了电动汽车价格,还鼓励行业创新,让消费者和整个行业均受益。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中国的风电、光伏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根据有关国际组织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近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贡献。

在当前全球优质产能短缺、新能源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各国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是你追我赶的“田径赛”,而非你死我活的“格斗场”。有优势则大谈自由市场,没有优势就搞保护主义,这是不公平的。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指出“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双方在绿色和数字转型中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并强调“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在新能源产业合作领域,中国同瑞士、同欧洲应当也完全可以做伙伴,给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