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驻莱索托大使杨晓坤就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在莱主流媒体《邮报》发表题为《推进文明对话,共建美好世界》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等83个国家提出的决议,确定每年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今年,中国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共同庆祝了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传递国际社会对和平、发展与友谊的共同期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发表视频致辞,强调:“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顺应了各国人民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人类进步的普遍愿望,得到全体会员国一致支持。”
“文明对话国际日”是习近平主席2023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核心理念: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倡议提出两年来获世界各国广泛支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危机挑战交织叠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联合国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庆祝活动成功举办开启了世界不同文明携手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的新纪元。
对此,王毅外长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文明对话的三方面主张:做文明平等的捍卫者、做文明交流的践行者、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踏上文明对话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全世界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明,这些文明在不断的交流与互鉴中交相辉映,让地球村更加多姿多彩、生机盎然,让整个人类社会紧密相连,成为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理念。中国人坚信,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古语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秉持着这一理念,中国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间的理解与友谊,对此中非人民有深刻共识。文化对话、民族交流是中非赓续传统友谊、推动友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月初在长沙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发布2026 年《中非人文交流年》概念文件,展望了中非双方计划在未来一年共同举办的一系列民间交流活动,中非文明对话将迎来新一轮高潮。
中莱两国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开展广泛对话合作,为南南合作和跨文明交流树立了典范。玛驰本国际学校孔子课堂和莱国立大学农业科技孔子学院为莱青年带来中华文化启迪;以塞伊索亲王为代表的莱赴华留学生把“高山王国”的动人故事带到中国的课堂和校园;在莱华侨华人和莱民众共庆春节,500 多名大、中、小学师生共同参与的中文日活动定格中莱文明共振时刻。
展望未来,我们对中莱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中方愿用好“中非人文交流年”契机,落实联合国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精神,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交融增进理解、深化友谊。我们将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将携手并肩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文明交流互鉴的势头必将日益强劲。让我们扬对话之帆,谱交融之曲,共建更加美好的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