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月7月6日,意大利国家电视三台《深度报道》节目播出对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采访。贾大使在采访中介绍中国产业政策,重点就美国滥施关税、产业补贴、产能过剩、公平竞争等问题阐明中方立场。全文如下:
一、当前,美国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中欧之间也因电动汽车等问题出现贸易摩擦。中方被指责存在“补贴行为”和“产能过剩”。您认为这些指责是否站得住脚?
贾桂德大使:正如您所谈,美国无视长期从国际贸易中大量获利的事实,单方面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行径,遭到中欧在内国际社会共同反对。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贸易伙伴间正确的做法是秉持平等、尊重、互惠原则,通过对话协商方式解决贸易分歧。正是基于上述原则和方式,中美经贸会谈也取得了进展。
对中方所谓“补贴行为”和“产能过剩”的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先看补贴,补贴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工具,是各国普遍做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指出,2023年各国出台超2500项产业政策,近2000项出自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坚持开放、公平、合规原则,并非选择性的,而是平等适用于各类市场主体。补贴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消费端,更不与出口挂钩,不存在世贸组织规定的禁止性补贴。中国制造业优势建立在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基础之上,是企业拼出来的,不是政府补出来的。
再看产能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供需问题要从全球看。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全球绿色转型正在快速推进,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当前世界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不存在“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本质上是各国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一国生产的产品出口较多就被视为“过剩”,那国际贸易将无从谈起。事实上,中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约10%,而美国生产的芯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汽车出口比例分别高达80%和50%,怎么没有人说这些国家产能过剩?
中国和欧盟都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中欧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经济总量三分之一,贸易体量超过全球贸易四分之一。中方愿同欧方加强沟通协调,妥处贸易摩擦,扩大相互开放,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成就彼此、造福世界。
二、在今年4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李强总理通话中,表达了对于美国关税可能导致大量中国产品涌入欧盟市场的担忧。您如何看待欧方对中方“贸易转移”问题的担忧?
贾大使:我们理解欧方的关切,但实际上,这个问题被过度夸大了。首先,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多年稳居经济增长首要驱动力,当前政府扩大内需战略与促消费专项行动已全面铺开,我们有能力通过自身市场来吸收一部分对外出口受阻的产品。例如,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华加征301关税,2017-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降幅达4.3个百分点,而对欧出口占比增幅仅为0.5个百分点,说明没有发生贸易转移。
第二,双边贸易变化应在全球贸易重构的大背景去看待。2017-2024年同期,欧盟对美出口占比从16%大幅升高至20.5%,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国产品退出美国市场后的空缺。而美方因挑起贸易争端而“主动让出”的中国市场份额,同样为欧洲扩大对华出口提供了机遇。这表明,国际贸易本质是动态平衡、循环互动,而非“此消彼长”的简单替代。
第三,欧盟和中国商品在各自的比较优势上差异较大,双方的出口产品几乎没有重叠。对欧盟来说,最担忧受到冲击的产品是电机、电气设备及零件。2023年中国对美国该类出口价值约为1248亿美元,其中智能手机和锂电池就占了将近一半。但欧盟几乎不生产智能手机,在电池制造领域的所占份额也不高,就算出现一定程度的“贸易转移”,其对欧盟本土产业的冲击也十分有限。
三、您认为当前国际贸易紧张局势是否会对中意经贸关系产生影响?
贾大使: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对全球贸易秩序产生了冲击,也不可避免地对中意经贸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总体来说,中意经贸关系具有坚实基础,已连续四年突破700亿大关。只要中意坚持双向开放,将可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意大利是欧洲制造业大国和文化强国,无论是汽车、游艇、时装、家具、红酒、咖啡等高质量产品,还是教育、医疗、休闲旅游等优质服务,都深受中国企业和消费者青睐。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拥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将始终为意大利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重要机遇。中方愿同意方共同努力,把经贸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利。
四、中国出口持续增长,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引发一些国家担忧。中国政府是否采取措施保障国际贸易公平竞争?
贾大使:出口额大小与公平竞争是两个不同概念,二者并无直接关联。国际贸易是市场供需和国际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得益于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以及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同样作为制造业强国,意大利外贸规模庞大,出口额占GDP近30%。
中国高度重视公平竞争与市场秩序,产业政策符合世贸规则,法律明确要求企业“走出去”必须遵守东道国法律、和国际准则。中国物美价优的产品既丰富了全球供给,也有助于各国稳定物价、缓解通胀。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自中国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再加工出口高端消费品,实际上获取了更高的附加值和利润。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已连续16年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连续7年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降低关税,推动了全球共享中国市场机遇。
目前对国际贸易公平环境造成最大破坏的是美国政府单方面发起的关税战。美国滥施关税损害各国正当利益,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危及国际经贸秩序。单方面打压他国企业,任意限制市场准入,这些歧视性做法才是真正的非市场行为,影响了公平竞争。国际社会要维护贸易公平,必须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对话合作,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国际贸易规则的遵守者不能向国际贸易规则的破坏者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