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之声

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论据与事实报》发表署名文章《谁抢走了美国制造业岗位?》

来源:(驻俄罗斯大使馆) 2025-07-10 21:03

2025年7月10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论据与事实报》发表署名文章《谁抢走了美国制造业岗位?》。全文如下:

长期以来,美国政客惯于炒作“中国抢走美国制造业岗位”的论调。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中国从美国抢走的工作岗位比任何国家都要多”,到美国财长贝森特妄称“中国冲击”导致370万美国人失业,这种推卸责任的言论层出不穷。事实上,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主因并非来自中国或其他国家,而是发达经济体发展趋势、自动化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美国自身政策失误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制造业就业萎缩是发达经济体普遍趋势

荷兰格罗宁根增长与发展中心研究显示,制造业就业情况往往呈倒U形模式,即在工业化阶段,就业人口从农业流向工业,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从制成品更多转向服务领域,就业人口又从工业流向服务业。统计显示,1950年美国消费总量中商品消费约占60%,如今商品消费仅占三分之一,服务消费升至三分之二,美国早已转型为服务型经济体,制造业仅提供全美10%就业岗位。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温希普等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发达国家制造业已开始逐渐减少。从1977年到2001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下降41%,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其他10个发达国家下降20%至50%。摩根大通研究表明,制造业就业下降不一定与贸易逆差相关,德国、日本等常年保持顺差的出口型经济体也出现制造业就业下降趋势。

二、技术革命是制造业就业流失的主要原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方汉明撰文指出,1990年至2000年工业机器人的运用导致36万至67万美国工人失业。即使美国完全切断自华进口,许多岗位也会被机器取代。印第安纳州鲍尔州立大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0年美国流失的制造业岗位中,约87%归因于生产率提升,国际贸易因素仅占13%。温希普等研究指出,2001年至2023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下降22%,但产出增长50%,表明自动化和技术进步取代了大量劳动力。布鲁金斯学会研究表明,美国创造100万美元的制造业产出,1980年需要25个工作岗位,而现在仅需要6.5个工作岗位。《纽约时报》首席经济记者卡塞尔曼直言,即便中国没有加入世贸组织,美国也不可能维持2000年50万服装工人的规模。

三、美国自身痼疾加速产业空心化

第一,美国用工成本劣势难以逆转。美国工人平均小时工资是新兴市场的6-8倍,以缝纫工人为例,美国工人22美元的时薪远超孟加拉国工人2.8美元的水平,而生产效率只有孟加拉国工人的60%。《经济学人》指出,美国大部分电网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达到或接近使用寿命,全国三分之一的桥梁需翻新或维修,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制约制造业竞争力。第二,滥施关税冲击美国制造业。以特朗普提高钢铁关税至50%为例,《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撰文称,特朗普忘了其首任加征的钢铁关税损害了购买和使用钢铁的行业,导致美国至2019年底流失7.5万个制造业岗位。高关税虽然使钢铁等个别行业微小受益,但依赖钢材的制造业从业人数是钢铁业的46倍,钢价飙升将重创下游制造业,导致更多岗位流失。第三,美国制造业岗位供大于求。美国经济长期脱实向虚,只有少数美国人愿意从事工厂蓝领工作,市场上熟练劳动力短缺。美国制造业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约20.6%的工厂因劳动力不足而限制产能。美国劳工局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美制造业岗位空缺38.1万个。德勤与美国制造业研究所报告预测,到2033年美国半数制造业岗位无人可用。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直言,将美国人失业问题甩锅中国,只是用来自我安慰的谎言罢了。

美国政客炒作“中国抢走美国制造业岗位”本质上是将美国内部结构性经济问题转嫁他国,通过煽动国内民意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美方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推卸责任,诿过于人,动辄加征关税,甚至搞极限施压,这种“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的作法,不仅无助于改善民生,更将严重扰乱全球市场,破坏国际经贸秩序,最终反噬美国自身。中方敦促美方停止向中方泼脏水的错误行径,呼吁美方重拾多边合作初心,与中方进行平等协商,寻求互利合作之道。

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中俄作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双方合作将继续沿着既定轨道向前发展,两国将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以高水平合作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持续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全球发展注入更大动能和希望。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