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驻罗马尼亚使馆临时代办华亚芳在罗主流媒体《经济学家》发表题为《客观看待中欧经贸摩擦分歧》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欧盟建交50周年来经贸合作成果丰硕,惠及两国人民。然而,欧盟频繁指责中国经贸政策,称中方实施不公平产业补贴、“产能过剩”危及欧洲、市场开放不足等,导致欧洲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事实上,中欧经济体量巨大,经贸往来频繁,竞争和摩擦在所难免,应当予以客观看待。
关于贸易不平衡。第一,一般贸易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全球产供链融合背景下中欧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在华欧企近40%的出口量返销欧洲,可以说“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欧盟还对中国长期保持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顺差高达503.58亿美元。统计口径差异也放大了贸易“不平衡”效果。以罗马尼亚为例,2024年,中方统计自罗进口额为41.2亿美元,而罗方统计的对中国出口额为7.8亿美元。国与国之间贸易统计规则有所不同,转口贸易界定、对进口和出口价格的计算规则以及原产地统计差异等因素,一定程度上虚增了对华贸易逆差规模。第二,中方还想方设法扩大进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下降至2023年的7.3%。自2018年起,中国每年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7年来,参展国家和意向成交金额逐年增长,2024年累计意向成交额超800亿美元,欧盟企业是参会主力军。第三,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推动了中欧贸易不平衡。近年来欧盟禁用华为、中兴5G设备,阻挠光刻机等高技术高价值产品出口中国,而欧洲消费者想买的中国电动汽车又面临欧盟高额关税,加剧了欧洲对华贸易逆差。
关于产业补贴和产能过剩。中国产业补贴政策坚持公平、公开、合规、非歧视原则,平等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包括欧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符合世界各国通行做法。中方补贴主要集中在研发环节和消费端,不与出口挂钩,不存在世贸组织所规定的禁止性补贴。中国还积极全面履行透明度义务,按时提交补贴通报。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靠的是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而不是政府补贴。2024年中国生产了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靠补贴,中国政府也补不起。事实上,欧盟自身热衷补贴,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30年间,欧盟将提供超过1.44万亿欧元各类补贴,且部分补贴政策还设有歧视性规则。关于所谓“产能过剩”,不能单纯以产量、出口量或市场占有率衡量,否则空客飞机(在华市场份额超过50%)、德国的汽车(80%用于出口)和法国的奢侈品(在华市场份额超过35%)都属于产能过剩范畴。中国产品畅销海内外,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优质产能,是竞争力强的表现。
关于市场准入。近年来,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加大自主开放力度,营造更加开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从最初的190条缩减至29条,制造业完全放开。截至2024年底,外商在华投资已覆盖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和548个小类。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有序推进。欧洲投资者充分享受中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红利,依托中国超大规模人口基数和消费升级趋势,不断拓展在华市场。相比之下,欧盟却在加速“关门”,中国企业已成为欧盟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截至2023年底,欧盟实施的156项反倾销措施中105项针对中国,占比高达67.3%,25项反补贴措施中有12项针对中国,占比48%。坦率说,这不是对待伙伴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总之,中欧经贸合作现状是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需求变化、国际贸易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把问题归于某一方。欧盟不能一方面避谈自身巨大获利,掩盖中欧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和双方合作的全貌,另一方面紧盯经贸具体问题,刻意放大双方分歧,企图促压中方进一步让利,阻碍中欧经贸关系正常发展。中方愿同欧方共同努力,保持贸易投资市场开放,推动双边贸易向上向前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