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驻克罗地亚大使齐前进接受克网络媒体《每日新闻》采访,就中欧关系回答记者提问。采访实录如下:
问:您如何评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关于欧盟希望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减少对北京贸易依赖的言论?
答:首先,中国与欧盟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力。欧盟秉持“贸易立盟”政策,是自由开放贸易的积极倡导者和受益方。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的受益者和坚定拥护者。中欧贸易带动了人员、技术、资本流动,不仅促进了物品互通有无,为双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动能,也巩固双方产业发展,促进生产率提升,为改善双方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福祉。我们评价欧中经贸关系,首先要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对贸易不平衡问题既要历史地看,也要动态地看。1996年之前的20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呈现顺差;1997年之后,中国对欧盟贸易转为顺差并延续至今。这是中欧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需求变化、国际贸易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自2022年以来,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且,一般贸易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全球产供链融合背景下中欧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在华欧企近40%的出口返销欧洲,可以说“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欧盟还对中国长期保持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顺差高达503.58亿美元。仅2022年,欧盟对华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就超过100亿欧元。
再次,中国政府始终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想方设法扩大进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2024年累计意向成交额超800亿美元,欧盟企业是参会主力军。欧洲产品在华市场占据高份额。飞利浦、西门子等欧洲品牌医疗器械在华占据垄断地位长达30多年,获利巨大。空客在华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约20%增至目前的超过50%,中国民航在役空客飞机总数已超过2200架。欧洲化妆品企业每出口3只唇膏就有1只销往中国,挪威三文鱼在华市场占有率单月峰值达到67%,西班牙火腿、意大利面条和奶酪等美食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欧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中欧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美国施压欧盟禁用华为、中兴5G设备,阻挠光刻机等高技术产品出口给中国。而欧洲消费者想买的中国电动汽车又面临欧盟高额关税,加剧了欧洲对华贸易逆差。中国将继续鼓励和支持扩大自欧进口,希望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坚持开放合作,取消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措施,避免以“去风险”之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等“工具箱”,人为干扰双边贸易。中方愿同欧方共同努力,推动双边贸易向上向前平衡发展。
问:欧盟委员会主席称,欧洲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越来越困难,北京正在通过对中国过剩的产能实施国家补贴来向全球市场注入大量产品并抑制竞争。中国是否应对此作出反应?
答: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首先,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始终坚持开放、公平、合规原则,平等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包括欧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符合世界各国通行做法。中方补贴主要集中在研发环节和消费端,不与出口挂钩,不存在世贸组织所规定的禁止性补贴。中国还积极全面履行透明度义务,按时提交补贴通报。
其次,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是基于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源自中国高效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源自充分竞争的市场生态,源自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拼出来的,不是政府补贴出来的。2024年中国生产了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靠补贴,中国政府也补不起。物美价优的中国商品不仅丰富了欧洲国家的物质供给,提升了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效缓解了欧洲的通胀压力,为欧洲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再次,欧盟本身是补贴大户,不应奉行双重标准。欧方历史上对飞机、农业等领域的补贴都曾被世贸组织裁定违规。近年来,欧盟不断出台产业政策,设置诸多歧视性规则,扶持欧洲企业,甚至公开提出优先购买欧洲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30年间,欧盟将提供超过1.44万亿欧元的各类补贴,截至2024年已实际发放超过3000亿欧元。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衡量是否产能过剩,不能单纯以产量、出口量或市场占有率作为标准,否则欧洲的空客飞机(在华市场份额超过50%)、德国的汽车(80%用于出口)都属于产能过剩范畴。而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90%都在国内销售,仅10%用于出口,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仅5%。中国产品畅销海外,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优质产能,是竞争力强的表现。国际组织数据也显示,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产能远不能满足需求。希望欧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营造一个公开、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问:为什么过去三年欧盟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特别是在各个经济领域,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铁路行业、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医疗设备方面?
答:中欧经贸体量巨大,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在经济领域合作过程中出现一些分歧和摩擦在所难免。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优势使欧方在竞争中产生焦虑情绪。你提到的这些经济领域主要涉及市场准入、补贴、政府采购、产能过剩等问题,欧盟有点夸大了。希望欧方用更加全面、客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双方经贸关系,奉行更加务实的对华政策,加强互利合作,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