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驻爱尔兰大使赵希源在《爱尔兰观察者报》发表题为《中欧关系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积极力量》的署名文章。译文如下:
50年前,在冷战的阴霾下,中欧老一辈领导人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打破阵营对立、推动中欧于1975年建交,打开了中欧交流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大门。
50年来,中欧合作成绩斐然,“双赢”的结论显而易见。欧盟从仅有9个成员国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扩展为了拥有27个成员国、高度一体化的世界重要一极,中国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欧双方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相互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中国在欧盟创造了超27万工作岗位,合作覆盖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对24个欧盟成员国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每周有近600个航班往返中欧两地,2024年中欧人员往来超过970万人次。
回顾过去的50年,中欧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双方都曾面临坎坷和困难。中国有句古话,患难见真情。无论欧洲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国际和欧洲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对欧政策
始终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欧盟战略自主,乐见一个强大、繁荣、稳定的欧洲。
在欧盟遭遇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时,中国明确提出“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投入巨资购买欧元区国债,支持欧元和欧洲金融市场稳定。中国资金流入和中欧贸易强劲增长有力拉动了欧洲经济快速复苏。
在英国脱欧时,中国对欧洲一体化依然抱有信心,排除各种脱欧、疑欧言论的干扰,坚信欧盟和英国的关系可以实现平稳过渡,坚持推动中欧关系平稳健康发展。
在欧洲处于新冠肺炎疫情中时,中国坚定同欧洲站在一起,在国内面临疫情压力,医疗物资有限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向欧盟及包括爱尔兰在内的成员国捐赠、出口了大量防护物资和设备。从2020年3月29日至4月26日,仅爱尔兰航空一家公司就执飞了259班次都柏林-北京航线,从中国运输了超过4000吨的防护物资,至今仍是爱尔兰航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货运行动。
过去50年已经充分证明了中欧互相成就彼此、照亮世界,中国的发展绝不是要“搞乱”欧洲,中国始终尽自己最大所能照顾欧方关切。
在乌克兰危机上,中国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打击民用核设施;呼吁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支持欧洲作为当事方理应参与危机解决进程。中方同欧方一样,致力于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作出努力,希望欧洲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希望欧洲实现长治久安、战事不再重演。
在经贸合作的具体问题上,欧方关切市场准入,中国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条缩减至29条,并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国民待遇,为欧洲企业提供更大规模、更加规范的市场。欧方关切稀土供应,中方在履行必要程序的前提下为专门欧洲企业设立“快速通道”。欧方关切贸易转移,中方同意建立监测机制,并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政策,全方位扩大中国国内需求,都充分展现了中方对解决欧方关切的善意和诚意。
50年来,中欧关系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正能量,可以应对风云变幻、困难挑战。否认过去的成果就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不尊重前人的努力就是否定现在的自己。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只要中欧选择开放共赢,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就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中方期待同欧方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和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提供稀缺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共同开辟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