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驻马尔代夫大使孔宪华在《马尔代夫新闻中心》《太阳在线》《声音》《卷轴》等多家当地主流媒体发表题为《稳健前行的中国为世界发展注入信心》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过去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在全球变局加剧、疫情冲击叠加、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背景下,中国不仅实现总体经济稳健增长,更在民生、科技、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样的中国,为世界带来了宝贵的确定性,也为包括马尔代夫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十四五”成绩:中国经济底盘更稳、动能更足
2021年至今,中国经济总量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今年预计将达到140万亿元人民币,增量超过35万亿元,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的国家的经济总量。前4年平均增速5.5%,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6.4%,中国已稳居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地位。
不仅量在增长,质更在提升。中国始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为根本,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制造业年增加值超30万亿元,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同时,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社会保障体系与中等收入群体,技术基础与民生保障不断夯实。
“十四五”是“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跃升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科技创新全面发力:自主研发的电磁弹射航母、第四代核电站、空间站“天宫”等大国重器接连问世,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高技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强国”。
与此同时,脱贫攻坚目标高质量完成,9899万人口成功脱贫后,中国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让发展成果覆盖更广泛区域、惠及更广大人民。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公共服务普及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民生福祉显著增强。
一切成就并非偶然,是科学规划、稳扎稳打的必然成果。
二、中长期规划:中国发展的方法论,世界的参考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70多年来,中国坚持每五年一次系统规划,既有对宏观方向的战略谋划,也有对政策节奏的精准把握;既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也通过政府战略统筹增强发展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这套方法论有三条基本逻辑:
一是远期目标振奋人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奏响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角。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这一宏伟蓝图为指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高质量发展,中国始终以坚定的目标感,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
二是中期目标逐级递进。按照党的战略规划,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将分两步走加以落实: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年规划”作为中国发展的主轴,明确了每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接力式”安排确保了发展的连续性与战略性。
三是近期措施务实可行。从基层调研到民意征集,从专项政策到重大项目,中国政府坚持“问计于民、因地制宜”,每项五年规划都细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方案、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
中长期规划不是空谈梦想,而是“能干事、干成事”的制度安排。正是这套科学规划体系,让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稳步向现代化强国迈进。
三、共建共享:中国发展值得信任,中国经验可供分享
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多边合作受阻的背景下,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五年来累计吸引外资超4.7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庞大市场与稳定预期。
对包括马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成长路径不仅是经验样本,更是合作机遇。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制度渐进、产业升级、绿色低碳、共建共享,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基础和战略需求,马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方向,借鉴中国“规划先行、产业为本、民生导向”经验,打造适应本国特色的中长期发展机制。
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应因一时挫折而丧失信心。正如中国几十年间几经风雨、始终向前,马也可从容谋划未来,用宏大的远期愿景鼓舞人心,用稳健而清晰的中期目标把握现实,用具体务实的短期行动打牢根基。
我相信,只要中马两国继续深化政策对接、产业互补、规划合作,就一定能够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动荡变局中增添确定性和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