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就中俄关系、美“关税战”等问题接受塔斯社书面采访。采访全文如下:
一、俄中元首的年内交往充分体现了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奋战凝成的伟大友谊。当前,地缘政治挑战不断涌现,西方企图分化俄中两国,未来俄中关系能否继续保持高水平运行?中方如何评价当前两国双边关系,双方在多边组织框架内的互动以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合作?
80年前,中国与苏联分别作为亚洲与欧洲主战场,站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最前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两国人民并肩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相互给予无私援助,为捍卫人类尊严、重建世界和平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中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铸就的深厚战斗友谊和守望相助情谊不仅深深镌刻在两国人民共同的记忆中,更是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百炼成钢的真朋友,始终视彼此为优先合作伙伴。中俄关系建立在两国根本利益和共同需求基础上,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强大的内生动力,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两国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相邻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十多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展现出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的鲜明特征,是当今世界最稳定、最成熟、最富有战略价值的一组大国关系。金秋9月,在北京将隆重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中俄元首将再次举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晤,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深化各领域合作注入新的强大动能。中俄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顺应国际社会对大国、邻国开展全球性合作的普遍期待。双方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中俄战略协作的确定性和坚韧性,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作为世界主要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深入挖掘双边关系潜力,不断深化多边框架内的战略协作,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促进国际公平正义、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中方广泛团结包括俄方在内的全球南方伙伴,秉持“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的工作口号,全力打造成果丰硕、亮点纷呈的“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8月31日至9月1日,上合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举办。峰会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及联合国成立80周年,成员国将发出上合组织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共同声音。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合天津峰会必将成为友好团结、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的一届盛会。上合组织必将进入更加团结、更重协作、更富活力、更有作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上合方案”、更强“上合力量”。
二、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对金砖国家成员国加码施压,中方是否准备好联合各方应对美方威胁?
贸易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而不是谁吃亏、谁占便宜的短视算计,更不能成为谋求一己私利的霸权工具。美国长期从自由贸易中大量获益,现在却以关税为筹码和武器,对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漫天要价、极限施压,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破坏多边贸易体制,严重侵犯各国正当权益、冲击全球经济秩序。中方一贯反对关税战和贸易战,强调保护主义没有出路,施压、威胁和讹诈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金砖机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不搞阵营对抗,不针对任何国家。在中俄两国和金砖伙伴的共同耕耘下,金砖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国家代表性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正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主心骨”、增长的“发动机”。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同普京总统就中俄关系和全球重大战略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密切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协调配合,团结全球南方,合力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方将以两国元首共识为引领,继续秉持“金砖精神”,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金砖伙伴进一步加强团结、携手努力,深化经贸投资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为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动能。
三、您是否认为军备竞赛已被人工智能战争所取代?中方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作出了哪些努力?
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其中既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暗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中国有句古话:“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基本原则,始终服务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应成为某些国家谋求军事霸权的工具。中国始终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各国在遵循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协力推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使人工智能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而非威胁世界和平的新变量。
在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方面,中方以实际行动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2023年10月,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唱响了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中国理念主张。今年7月,中国成功举办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推动通过《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为完善全球治理规则再次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二是深化国际务实合作。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数字合作网络,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同赞比亚共同发起成立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推动各国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弥合全球“智能鸿沟”和治理能力差距。三是强化伦理规范建设。中国率先颁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成立国家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全流程监管体系。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防范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风险,让人工智能成为增进人类福祉的“阿拉丁神灯”,而非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四、俄总统普京曾表示,自己的外孙女能说一口流利中文。中国知名人士中是否有人精通俄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沟通的桥梁。普京总统的外孙女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正是中俄世代友好和人文交流“从娃娃抓起”的生动体现。中国的俄语教育始于80多年前的延安时期,在这段历程中涌现出众多掌握俄语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少奇、刘伯承、瞿秋白、李立三等曾于20世纪20年代被派往苏联工作或学习,能熟练使用俄语进行阅读和交流。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国务院总理李鹏、前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前国务委员戴秉国、现任北京市委书记尹力等领导同志或曾留学苏联、或在青年时期学习过俄语。曹靖华、戈宝权、草婴等文学家、翻译家精通俄语,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将大量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瑰宝引入中国。中国的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也熟练掌握俄语,一些两院院士曾留学苏联,部分音乐家、美术家也有留学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列宾美术学院的经历。他们不仅精通俄语,更是在政治、军事、文学、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中俄人文交流和务实合作日益密切,两国对俄汉双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双方积极推进语言教学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俄罗斯,中文教育蓬勃发展,已有360多所教育机构开设中文课程。与此同时,中国的俄语教育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国180余所高校设有俄语专业,在校俄语学习者达12万人,每年培养俄语专业毕业生超过1万人;基础教育阶段有125所中小学开设俄语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国留学交流成果喜人。目前,在俄中国留学生约6.6万人,在华俄罗斯留学生近2.1万人。这些年轻学子不仅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者,更是中俄友好的传承者和建设者。我们相信,在两国人民文化互鉴、情感相融的深厚基础上,中俄民众将共同书写中俄世代友好的动人篇章,为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