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罗世雄在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西藏,雪域高原上的发展热土》,全文如下: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8月20日,习近平主席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古城拉萨彩旗飘扬,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21日,习近平总书记同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跃升,与全国各族人民携手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一、政治新生: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
西藏,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历史上曾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生产力低下,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毫无人身自由可言。1959年的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这一腐朽制度,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全面实施。这一制度保障了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为西藏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多年来,西藏各族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基层民主不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
二、经济腾飞: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如今的西藏,已告别昔日的闭塞与贫困,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经济的蓬勃发展可见一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12.49万公里和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达183条,曾经的“孤岛”已然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特色产业蓬勃兴起,青稞、牦牛等传统农牧业不断升级,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价值的提升,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在清洁能源领域走在前列,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展现了绿色发展的强劲势头。
三、社会进步: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西藏的发展成果深刻体现在民生领域的显著改善上。教育方面,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0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1年,越来越多的西藏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5岁。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农牧民安居、城乡保障房建设等工程让各族群众住有所居,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四、文化传承: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布达拉宫、大昭寺等珍贵文化遗产得到精心修缮和维护,藏医药、藏戏、唐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西藏,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现有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清真寺4座,天主教堂1座。各宗教一律平等,信教与不信教的群众一律平等。与此同时,西藏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教育普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文化格局,进一步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五、开放合作:拥抱世界的广阔舞台
西藏,这片曾被视作“地球第三极”的高寒之地,早已撕掉“偏远闭塞”的历史标签,化身为联通内外的开放前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藏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国际陆港、持续壮大口岸经济,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西藏外贸实现了从1965年的693万元到如今年均百亿规模的跨越式发展,贸易伙伴拓展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藏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独具特色,吸引着全世界游客。西藏自治区重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超6389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超746亿元人民币,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有机会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亲身感受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与稳定并行的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