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陈育明大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畅谈 “中国文化年” 在澳大利亚举办情况,有关内容如下:
一、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情况
2009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澳期间,中澳领导人共同宣布,从2010年开始,两国互办文化年。2010年3月,中澳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互办文化年的谅解备忘录。中澳互办文化年尚属首次,这是中澳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澳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年的举办。
2010年至2011年,澳大利亚政府在华举办“澳大利亚文化年”。澳大利亚总督昆廷·布莱斯于2010年6月赴华出席了 “澳大利亚文化年”开幕式;澳大利亚总理朱莉亚·吉拉德于2011年4月在北京出席了文化年的闭幕演出活动。
2010年以来,中澳两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中澳文化年的成功举办。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澳期间多次谈到互办文化年的重要意义并对在澳举办“中国文化年”寄予厚望。
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系中国政府首次在澳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系列文化活动。“中国文化年”以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电影展映等多种形式向澳大利亚人民介绍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和多彩的当代文化。目前为止,已有50余项各类文化活动在澳举办,重点项目包括:首届“中国日”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启动仪式、开幕演出《云南映象》、朗朗独奏音乐会、芭蕾舞剧《末代皇帝》、现代舞《初祭》、话剧《恋爱的犀牛》、《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心灵的景象》——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展、《秦始皇及地下大军》—秦兵马俑展、《敬天崇祖》—楚地礼仪艺术展等。
这些活动的举办为澳大利亚人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窗口,促进了中澳文化的互动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深化了中澳两国及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
二、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主要特点
(一)搭建平台、广泛纳入
文化年的成功举办和取得实效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因此,我们在整体规划文化年之初,就确定了“政府搭建平台,各界广泛参与”的举办思路。基于这种思路,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澳社会各界发出信息,欢迎高质量的中澳文化交流项目进入文化年的整体框架。这个倡议得到了中澳各界的热烈回应。迄今为止,已有近百项文化活动被纳入了文化年整体框架内。文化年活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地域覆盖广泛,从悉尼、墨尔本、珀斯等大城市到霍巴特、纽卡斯尔、奥伯里等中小城市,均能看到“中国文化年”的项目。
中澳各界的积极参与不但丰富了文化年的内涵,更使得澳民众更具参与感,从而对于中国文化更有亲切感。例如,在纽卡斯尔、奥伯里等地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移民历史展等均由澳当地学术、艺术机构自发举办,当地群众热情参与,从而使得中国文化真正润物无声地走进了澳大利亚人民心中。
(二)因势利导、巧借平台
由于澳地广人稀、人力成本高、主要城市相距遥远等特点,中国文化产品在澳大利亚各城市的巡演成本极高且较难进入主流市场。在积极探索各种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我们认为与澳大利亚主流艺术节合作,利用其平台传播中国文化是一条捷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艺术节等重要节庆活动是在亚太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艺术盛会。我们长期积极做阿德莱德艺术节、墨尔本国际艺术节等主流平台的工作,建立起了成熟的合作伙伴关系。2009年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2010年的金星舞蹈团访澳演出等众多在澳主流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项目,均是与澳艺术节合作的成果。
文化年的重点项目,诸如话剧《恋爱的犀牛》、现代舞《初祭》等均通过与澳艺术节的深度合作,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澳社会反响热烈。今年3月,中央芭蕾舞团的力作《牡丹亭》也将通过墨尔本国际艺术节的平台与澳大利亚民众见面。
(三)主流推广、声势浩大
我们认为文化年在澳社会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推广力度。大规模的宣传推广不仅能扩大文化年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主流观众走入剧院、博物馆欣赏中国文化精粹,更能增加中国文化符号在澳民众中的认知度,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剧院、走上街头,让尽可能多的澳大利亚民众切身感受中国文化的热度,从而唤起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当代发展现状的兴趣。
因此,我们系统策划了一系列的文化年宣传推广活动。2011年2月,使馆举办了文化年启动仪式,澳艺术部长和反对党副领袖同我一道主持了启动仪式。2000余名澳各界嘉宾参与了启动仪式,使之成为堪培拉最为隆重的中国文化活动之一,为文化年的全面启动营造了热烈的社会气氛。
2011年6月文化年开幕期间,悉尼市区到处洋溢着中国文化的气息:120块文化年灯箱广告霓虹闪烁、100余面广告旗迎风招展、悉尼国际机场的巨幅文化年广告牌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此外,文化年广告还通过楼宇电视广告屏、澳航机舱刊物、东亚论坛季刊(澳著名的东亚研究学术期刊)等多种渠道进行投放。不少华人朋友表示,这是他们旅居澳大利亚多年以来,第一次在街头看到这么多的中国主题广告,感觉相当震撼。
(四)借力企业、深度合作
本次文化年的另一创新之处就是与澳大利亚及中国在澳企业的合作。文化与商业牵手在西方文化市场已有成熟的运作模式。然而,由中国政府主办的文化活动邀请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却先例不多。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与力拓、澳新银行、澳电讯公司等澳企及中资企业的反复沟通,最终促成力拓成为“中国文化年”的重要合作伙伴,诸多澳中企业赞助文化年项目。企业的参与是文化年开幕活动在悉尼产生轰动效应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文化年广告宣传由企业出资并由其市场团队负责广告投放,其丰富的广告宣传经验和成熟的广告代理渠道使得中国文化年的宣传事半功倍。此外,这些企业还通过赞助文化年开幕晚宴等形式支持了文化年的举办。
中国文化在扬帆出海的过程中可以多与国内外企业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意愿参与到中国文化项目中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宣传经验和市场网络,使得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加顺利,更见实效。
新华网于3月11日以《陈育明大使:中国文化扬帆出海可多与国内外企业合作》为题刊登了有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