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在欧盟专业媒体——《新欧洲》上发表题为“推动中欧人文交流,拉近中欧人民距离”的文章,宣传中欧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全文如下:
推动中欧人文交流,拉近中欧人民距离
两千多年前,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跋涉着往来于长安和罗马的商旅。他们通过贸易丰富了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开启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从此中欧人文交流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拓展、深化,直至今日涵盖教育、文化、青年、语言、科技、卫生、学术、旅游、体育等广泛领域,枝繁叶茂,日新月异。那么,日益密切的人文交流对中欧双方意味着什么呢?
去年是“中欧青年交流年”,双方数万名青年代表参加了有关活动。很多参与者表示,通过这么大规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对彼此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等都有了更加直观和具体的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不构成交流的障碍,反而成为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的原因。这充分证明,双方人民之间的往来和沟通能够加强对彼此国情、文化、传统、思想理念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双方民众对彼此价值观、发展模式、社会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推动中欧双方加强互信,增进友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享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我来布鲁塞尔就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时间不长,但已出席了多次关于中欧关系的研讨会。在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把中欧关系作为议题的活动很多。近年来,这些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双方官员、学者、企业家等各界人士参与,除贸易、投资等传统议题外,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新能源、城镇化等成为热议话题,双方还提出不少有前瞻性、切实可行的合作建议。这体现出,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双方不断挖掘合作潜力,拓宽合作领域,丰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对双方关系的长远稳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中欧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我在布鲁塞尔能感受到欧盟各界对中欧合作的重视和期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双方民众对对方一些做法还不够理解,特别是在人权、宗教、民族政策等问题上持有不同看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欧在历史、文化、传统、理念、发展模式、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方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仍有不足,对彼此的认知和了解仍不够深入。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中欧要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塑造互利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加强人文交流,才能够有效促进中欧人民的相互认知和理解,夯实中欧关系的民意基础,才能不断拓展中欧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丰富中欧关系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欧之间的问题和症结,推动中欧关系长远、顺利发展。
中欧双方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四次领导人会晤上一致决定今年4月启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该机制将进一步加强中欧高层交流的机制性,确保中欧人文交流的规划性、有效性和持久性,使人文交流成为中欧关系的“第三支柱”。我们正与欧方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首次对话以及教育、文化、青年等民间交流活动的筹备工作。今年还是“中欧文化对话年”,中欧双方将通过多项活动,充分展示各自文化风采,大力促进人员交流,不断增进相互理解。相信在中欧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人文交流将越来越密切,越来越繁荣,为中欧关系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输送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