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掠影

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亚洲之家举办的公共政策论坛的演讲:“三看”中国对外投资

来源:(驻英国使馆) 2012-05-01 06:46

(2012年4月30日,伦敦亚洲之家)

尊敬的博伊德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出席亚洲之家举办的公共政策系列论坛,并与各位英国企业家朋友们交流。

  在你们收到的今天活动请柬上事实上有两个题目,一个比较宽泛:“中英贸易与投资关系”;另一个比较具体:“英国企业应该如何认识在全球层面的中国对外投资”。前一个题目,我最近说得比较多了,包括我上周在英国议会保守党中国小组早餐会的演讲。我今天想专门谈谈中国的对外投资,这是近来比较热门的话题。

  剑桥大学的Peter Nolan教授本月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在买下世界吗?》。他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庆幸的是,他对问题的结论是否定的。尽管中国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买不下世界,也无意买断世界,中国的境外投资客观上只是在“平衡”1万多亿美元的外国对华投资。

  如何认识中国对外投资,我认为须“三看”:

  “一看”,看经典经济学理论。我刚来英国时,一位朋友对我说,在英国演讲一定要说native language(本地话)。他指的native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英国要说英语,二是要用地道的英语。今天,我不但要争取说native language, 还想用native theory(本地理论)。

  英国雷丁大学有一位经济学家邓宁(John Harry Dunning)教授,他在1977年,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一年,提出了关于国际投资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指独占无形资产和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特定优势是指投资目的地国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自然禀赋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完善、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他认为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给大家复述邓宁先生的经典理论,关键在于当前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呈加速趋势,其原因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在有效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中国企业正在变大变强,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有61家中国内地企业上榜;中国企业成本控制能力一直超强,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占明显优势,非常有竞争力;中国企业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投资,都与东道国投资环境和生产要素实现了有机融合。

  有意思的是,邓宁先生的理论不止于此,他还提出了另一个有影响的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的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为零;第二阶段,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之间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较少,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资;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但投资净额仍为负值;第四阶段,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明显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而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可以说恰好走过了这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根本没有钱对外投资。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了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当2007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了2000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开始启动。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中国的对外投资呈现井喷性增长。以英国为例,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英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积为23亿美元,而其中去年一年就占近半,达11.3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94.5%,将近翻了一番,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综上所述,我用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先生的两个理论证明了两点,中国企业加大对外投资是符合国际投资经典理论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相信你们不会有什么异议。

  “二看”,我认为要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市场行为。中国经济是市场经济,各类企业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独立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驱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根本因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主权投资基金对外投资也完全基于经济和财务目的,旨在为股东谋取好的经济回报。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遵循国际通行商业规则,依靠自身实力公平参与竞争,不搞垄断排他,不附带任何非经济的条件,也不谋取任何非经济的利益。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谓百花齐放,不仅有国有企业,也有大量的非国有企业,如华为、吉利汽车、三一重工等,他们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实力,并在国际市场上非常活跃。这些企业不少已经在国内外上市,财务状况、经营战略和公司治理高度透明。

  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的原则。政府主要进行宏观指导并提供服务保障,并依照国际规则和惯例维护海外权益、防范风险。企业的具体投资决策,包括对外对投资国别、领域和方式的选择,完全不受政府干涉。

  比如,最近英国报纸透露中国的光明集团拟收购英国的早餐食品公司Weetabix, 我也是从报纸上才得知这一信息,事先并不知情。因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商业行为,在洽购过程中遵循保守商业机密原则,政府和大使馆也不例外。

  “三看”,看中国对外投资的实际效果。中国企业对外输出的不是“热钱”,也并不希望挣“快钱”,而是希望既为东道国长期创造价值,也实现中国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截至去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3220亿美元,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仅在2010年,境外中资企业为东道国提供了超过78万个就业岗位,当地纳税达到117亿美元。中国企业也正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具体案例不断涌现。比如,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吉利公司与国内其他企业联合,以18亿美元全额收购了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一年多来,沃尔沃轿车公司成功扭亏为盈,轿车销量增长12%以上,增加了当地就业1200人,第三方调查的职工满意度达到84%,创30年的最高水平,企业走出了困境。瑞典的员工、民众和政府也感到满意,吉利公司增强了自身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切实体现了合作双赢。

  在英国的类似例子是MG汽车。去年,中国上海汽车集团投资的MG英国公司在伯明翰长桥基地恢复生产,推出了两款亮眼新车,这是16年来MG公司首次新车下线,实现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组装”的良好合作模式,既重振了英国百年品牌,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400多个就业岗位。

  总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从经济学上来看是顺理成章,从动机上来看是公开透明,从效果上来看是互利共赢。中国企业应当更大踏步地“走出去”,世界应当敞开胸怀欢迎中国资本。

  作为中国驻英大使,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对英投资近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英国对中国投资始终持开放的态度,中国企业对来英投资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在能源、创意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亮点频现。我相信,随着两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企业对英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及伦敦积极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中国对英投资将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新高地。

  谢谢。

*   *   *

  亚洲之家创立于1996年,为英非盈利、非政治性机构,旨在推动英国各界加强对亚洲的认识理解,深化与亚洲各国政策、文化、商业、教育等各领域交往联系,定期举办演讲、展览等交流活动。刘晓明大使上述演讲是该组织今年“外交周”系列活动的首场。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