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掠影

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在欧洲《议会》杂志上发表文章

来源:(驻欧盟使团) 2012-06-26 22:38

  2012年6月26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在欧洲《议会》杂志上发表文章,全文如下:

全面看待中欧整体利益,务实推进中欧经贸合作

  近年来,在中欧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顺利。双方高层交往日渐密切,战略互信不断增强,互利合作持续扩大,中欧经贸合作成果显著。据中方统计,2011年中欧贸易额达5672亿美元。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欧盟在华投资企业总体运营良好,危机期间仍有70-80%的欧盟企业表示其在华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也加速发展。2011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增长109.4%。

  中欧经贸合作惠及双方,给中欧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中欧经贸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愿就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中方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主张在发展中寻求相对平衡。

  从中欧贸易历史看,在过去近四十年中,前半段是欧方顺差,后半段时间是中国顺差。时间证明,顺差不会永远属于某一方。进出口的升降是一种市场需求现象,而非人为结果。从国际供应链角度看,当前中欧贸易的所谓不平衡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中欧资源合理配置、利益调整的结果。我想用以下事实来支持这一观点:

  首先,加工贸易因素对贸易不平衡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比超过40%,“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世界制造”。WTO总干事拉米曾表示,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IPAD,带给美国的利润增加值是中国的五倍。中国出口一部IPHONE,实际获得的利润仅约为6.5美元。主要获益者是享受了廉价进口商品的进口国和跨国公司。

  其次,欧盟对华投资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欧对华投资生产并在中国直接销售,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直接出口,而这在贸易统计中是看不到的。2010年欧企实现销售收入4668亿美元,同比增长27.3%,是当年中国对欧出口总额1.4倍,是同期欧对华出口的3倍。如果把当年欧企在华利润和中国自欧进口相加,再与同期中国对欧出口相比,利益的天平就偏向了欧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衡并没有阻碍中方发展双边贸易的决心。中国仍成为欧出口增长迅速的市场。2008—2011年,欧对华出口年均增长18.3%,远高于同期欧总出口的增速。从2009年起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连续超过俄罗斯、瑞士,成为欧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第三,传统统计方法造成了不平衡加剧的印象。德古赫特委员也承认,现行统计工具主要采用进出口货物的总价格来衡量贸易,中间产品在价值生成中通常被重复计算,无法真实反映贸易受益情况。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则有助于更正确地理解贸易价值链中各国收益。按WIOD统计,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将减少36%。

  二、中国市场开放问题

  开放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实现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是对这一结论的很好诠释。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部门中,中国在加入时已经在104个部门进行了承诺,允许外商独资的54个。在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深化了对部分产业的市场准入改革。比如说,我们已对外资开放了交强险业务,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合资证券公司中持有不超过49%的股份,允许单个外国投资者在合资期货经纪公司中持有不高于49%的股份,以及考虑允许外资机构从事预付卡业务等。

  但同时,我也想强调,投资自由化应与各国和经济体实现自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符。在投资自由化问题上应全面考虑投资者和东道主两方面的利益。因此,我们主张推进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应坚持投资者和东道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原则,而不是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

  三、中国公平、公正、透明的外商投资环境

  中国政府一直努力为外资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投资环境。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中外资企业在中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欧洲在华企业也不例外。

  一方面,我们不断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中国共清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文件超过2300多件,包括废止840多个,修订336个。同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政府清理修订地方相关法规文件超过19万件,已形成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所有涉及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都须通过网络、公告等方式对外公布,大大增强了透明度,为投资者创造了可预见、透明、稳定的法律环境。

  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进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欧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一直进行着务实、高效的交流与对话,保持了良好顺畅的沟通与合作。事实证明,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完全可以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合作。中欧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知识产权合作的成功范例。中欧知识产权保护项目有望进入三期阶段。

  中欧经贸合作成就是主流,我对双边经贸关系前景充满希望。

  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与经贸伙伴共享发展机遇,不做全球化的唯一赢家。“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

  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商品,中国节能减排市场空间将超过4719亿美元,到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48763亿美元。中欧经贸合作面临巨大机遇。但要将潜在机遇最终转化为现实成果,需要中欧共同做出努力。我认为,关键是双方应坚持几项重要原则:

  第一,增进战略互信,照顾彼此关切。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中欧利益融合持续深入,双方应当从中欧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增强战略互信,积极探索深化合作,努力挖掘潜在商机,把经贸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对可能出现的分歧和问题,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和感受,通过对话和协商而非指责甚至制造摩擦的方式,找到互利双赢的解决办法。

  第二,加强政策协调,创造有利环境。今后5-10年,中、欧都面临宏观经济政策从应对危机到促进发展的转型,双方应当充分用好现有的各种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避免政策相互抵触损及经贸合作。同时,双方也要继续加强在G20、WTO等多边机构的沟通协调,共同致力于建设稳定、开放的全球经贸环境。

  第三,保持市场开放,反对保护主义。中欧在几年前的金融危机中继续坚持市场开放,积极推进互利合作,贸易投资逆势而上,曾为世界各国合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今天,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市场开放,继续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对话与合作化解潜在分歧,尤其是要克制使用和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受欧债危机影响,今年以来,中欧贸易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下降势头。据中方统计,1-5月中欧贸易总量增速由2011年同期的22.9%降至1.3%,中国对欧出口更是出现0.8%的负增长。面对这个严峻的形势,中欧更需要保持对话,强化合作,而不是动辄指责,甚至是威胁报复。如范龙佩主席曾经表示的那样,欧盟和中国之间关系的关键词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我们相信日益成熟的中欧经贸关系将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继续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