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哈萨克斯坦《快报》于2012年11月6日刊登了该报记者对中国驻哈大使周力的采访。全文如下:
问:大使先生,中国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是友好邻邦,两国关系的现实正印证着这句话。哈中友谊在未来是否还会如现在一般牢固?
答:应该说,2012年对两国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根据几十年来形成的惯例,今年11月8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选举产生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今年还是中哈建交20周年。20年间,中国一共经历了三位国家主席、两位中共中央总书记。我不记得1991年的时候中哈两国元首是否见过面,但可以肯定的是,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主席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都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
我从一些回忆文章中读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200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主席第一次访问贵国,会见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后,便受邀参加了总统侄子的婚礼。这件事说明,两国领导人的关系非常融洽。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已17次到访中国,胡锦涛主席7次访哈。这对两国领导人来说都是不多见的。它大大推动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政治互信和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历史在发展,国家在进步,但中哈友好是不会改变的。
问:请问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共成立于1921年7月1日,有着光荣的历史,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要在205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证明,在中国,其他政党没有这样的能力。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能实施西方国家十分推崇的休克疗法,不能搞新自由主义那一套,而只能搞渐近性的改革。在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运行和调整中,既要考虑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与正义,要充分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防止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坚决打击各种腐败行为。这一执政方针具有延续性,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
问:如您所说,两国领导人的友谊非常牢固。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是否会开辟一些新的合作方向?
答:近10年来,哈中经济合作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早已不再局限于能源领域。目前,中国投资者正在哈投资建设水泥厂、玻璃厂、沥青厂、电解铝厂等等。我相信,两国将继续发掘合作潜力,扩大合作领域,例如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的合作。中国的高铁技术、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也很先进,两国也可以有所作为。
问:中日钓鱼岛争议有何进展?
答:中日已开始就钓鱼岛问题进行副外长级磋商。中方的立场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年来,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立场严重倒退,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是中国和国际社会不能接受的。中国希望日本能够正视历史和现实,认清形势,拿出诚意,采取实际行动,回到谈判解决钓鱼岛争端的轨道上来,为解决当前钓鱼岛争议做出应有的努力。
问:谈及中国对话投资,目前是项目在等待投资者,还是投资者在寻找项目?
答:中国准备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国家,特别是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中哈双边贸易额2011年为247亿多美元,双方计划到2015年达到400亿美元的规模。两国在地理上是邻国,有先天优势,合作的潜力巨大。中国有资本,有技术,有人员,有设备。我们希望在哈萨克斯坦得到越来越多的项目合作机会,帮助我们的友好邻邦和战略伙伴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经济。两国政府和银行、大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渠道,合作应该说是非常有成效的。我们愿继续保持并加强这一良好势头。
问:请允许我向您提一个个人问题。哈萨克斯坦有什么地方令您感到惊讶吗?
答:当然有。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就是阿斯塔纳。我在这儿工作了两年半,感觉这里的变化非常大。首都的人口只有70多万,但城市建设速度却非常快,所有的建筑和设施都是按照事先作好的规划一步一步展开的,体现出了很高的前瞻性和工作效率。我和不少外国驻哈大使交换过意见,大家都一致认为,近几年的阿斯塔纳,到处都是工地、吊车、楼盘和新投入使用的一幢幢办公楼、住宅楼、学校、幼儿园、医院和文化体育设施,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家都清楚,这些都是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领导和关心分不开的。中国领导人和各种团组来访的时候,无不对阿斯塔纳在14年间变得如此美丽壮观而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