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欧洲 > 爱沙尼亚 > 驻外报道

驻爱沙尼亚大使郭晓梅接受《波海时报》专访

来源:(驻爱沙尼亚大使馆) 2025-11-07 20:56

2025年11月4日,驻爱沙尼亚大使郭晓梅就中爱、中欧关系,台湾问题等接受波罗的海地区最大英文媒体《波海时报》书面专访,专访实录如下:

一、您认为中欧关系发展前景如何?您认为欧盟提出“去风险”而非“脱钩”政策有何弊端?

郭:中国始终将欧盟视为全面战略伙伴和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过去50年来,中欧合作硕果累累,不仅惠及近二十亿人民,也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双方关系难免会遇到一些分歧和挑战。但所谓“去风险”并非正确解决之道,这不符合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在中方看来,不合作才是最大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不安全。以“去风险”之名排斥或遏制中国,是在制造而非降低风险。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为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欧洲内部仍有人鼓吹所谓“去风险”,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基于价值观的偏见和过度安全化的视角看待中欧关系既不符合现实,也损害欧洲自身利益。我相信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关系将行稳致远、前景光明。

二、欧盟商会警告中国对欧出口显著增加,部分原因是美国加征关税促使中国企业调整供应链并转向欧洲。您认为双边贸易有何新趋势?中欧经贸关系将如何发展?

郭:欧盟无需担忧所谓“贸易转移”,因为数据并不支持“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导致对欧出口激增”的观点。今年1月至9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9.2%,这仅比中国整体出口增幅高出2.1个百分点,远低于中国对美出口16.2%的下降幅度。

中欧贸易规模巨大源于双方庞大的经济体量和相互市场需求。中欧贸易合作是动态平衡、互利共赢的。中国对欧盟货物贸易存在顺差,但服务贸易存在逆差。在华欧企出口近40%返销欧洲,也为欧洲带来可观利润。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正成长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也将创造更多机遇。只要秉持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理念,我相信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三、有分析称,中国在欧洲的所谓“灰色地带”和“混合战争”领域活动频繁,包括网络行动、影响力运作和干扰关键基础设施等。波罗的海国家也对此表达了担忧。您如何回应?

郭:这些所谓“分析”没有事实根据,纯属主观臆测,是以己度人之论。中国宪法规定,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秉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谓“混合战争”行为很明显与中国外交政策背道而驰。

四、2025年上半年,爱沙尼亚与中国货物贸易额约达5.1亿欧元,同比增长10.4%。您如何看待这一增长?能否举例说明爱沙尼亚企业在开拓中国市场方面的成功案例?

郭:这一增长势头体现了中爱经贸合作的活力与韧性,也反映出两国市场的旺盛需求以及两国企业间活跃的互利合作。我对此表示欢迎。最近,中爱双方签署了爱沙尼亚输华野生水产品和乳品的议定书,为优质爱沙尼亚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拓宽了渠道,受到爱沙尼亚企业欢迎,期待更多爱沙尼亚企业把握中国市场机遇。

五、您对爱沙尼亚政府和议会在处理中爱关系方面有何建议?

郭:1991年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后,中国是最早与其建交的国家之一。近35年历程启示我们,只有秉持建交初心,双边关系方能行稳致远。载于两国建交公报的承诺仍应指导两国关系发展。对中国而言,台湾问题是核心关切。爱沙尼亚在建交公报中所作承诺,爱政府和议会均应恪守。

六、2023年11月,爱沙尼亚修改了对华政策,允许台湾以“台北”名义在塔林设立非官方的经济或文化代表处。尽管爱方强调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承认台湾为国家,但北京是否认为此举已触碰红线?

郭:在中爱建交公报中,爱沙尼亚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诺“不和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正式的、官方的关系”。

无论以何种名义在塔林设立此类机构,都是对上述承诺的违背,都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将导致严重后果。中方已多次向爱方阐明这一立场。

一个中国原则由1971年第26届联大第2758号决议所确认,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也是中国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

七、许多访华者都对中国“绿色”交通和能源科技印象深刻。中国如何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平衡?

郭: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中国人民深信,人类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国的经验是“创新”。过去十年,中国以年均3.2%能源消费增速支持年均6%的经济增长。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每三度电中就有一度是绿电。截至2025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689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过去十年,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建设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

八、您认为到2125年,中国和世界将是什么样子?

我相信2125年的世界将是更接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为此,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契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旨在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九、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代表,您会给像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什么建议,以应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郭: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国家,它们同样可以在塑造国际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尤其符合中小国家利益。这一倡议呼吁所有国家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有助于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将平等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