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5日,驻德国大使吴恳应施瓦本工商会的邀请,专程赴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出席夏季节活动,并就中德经贸关系等作主旨报告,施瓦本地区政治、经济、媒体等各界近800人在座。
吴大使表示,今年是中德建交47周年,也是双边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5周年。近年来,中德高层互访频繁。仅在我到任之后这4个月内,习近平主席和默克尔总理就在巴黎和大阪两次会晤。上个月,我们还接连接待了王岐山副主席、孙春兰副总理访德。两位领导人除了出席柏林的重要日程外,均对巴伐利亚州进行了访问,并得到了州政府和经济界的热情友好接待。在当前世界格局和背景下,两国领导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频繁互动,着眼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发出捍卫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的时代强音,为世界注入了更多正能量和稳定因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吴大使说,中德均为出口大国,多年位居全球出口总量排行榜的“冠亚军”,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倡导开放的世界经济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去年,中德贸易额近2000亿欧元,占中欧贸易总额近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再次逆势增长3.2%。德国连续43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第3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互惠性已经无需赘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德国保护主义倾向和对华疑惧在上升。媒体的涉华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是消极负面、危言耸听的。我归纳了一下,近期主要有以下三种“热门”论调:
一是质疑中国的投资环境,认为中国市场壁垒多、不开放。据统计,目前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数已超过1万个,投资总额超过800亿美元。在多边主义遭受逆风的2018年,德国对华实际投资额同比却增长140%,根据德国工商大会估算,对华出口为德国创造大约90万个工作岗位。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一个说法,资本是用脚投票的。如果中国市场真的这么不透明、不公开,试问德国经济界如何能放心大胆地扩大对华投资?
二是质疑中国企业的投资动机,呼吁要加强对中国投资的限制。其实,中资企业对德投资起步比较晚,总量并不大,只有德国吸收外资总额的约1%,不足德国企业对华投资总额的30%。两年前曾因中国企业美的收购而频频登上各大德媒头条的库卡,其总部就在奥格斯堡。今天下午我专门抽时间去了一趟,库卡首席执行官(Mohnen)告诉我,今年上半年库卡顶住了汽车业的下行压力,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他说,中国是全球机器人自动化领域增长最快的市场。正是中资企业的收购,才帮助库卡打开中国市场,巩固了企业的发展势头。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德国媒体关于中国投资者“买空德国”、“窃取技术”的说法完全没有依据。相反,中资企业对德投资实现了互利共赢,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三是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认为中国是体制竞争者,西方不能被社会主义国家战胜。许多西方政客曾经抱有幻想,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意味着我们要走一条西式民主的道路。但放眼全球,我还没有看到一个非西方国家推行西式民主获得成功。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体制,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要符合本国国情,扎根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养分。去年以来,欧盟、德国接连出台所谓立场文件,德国工业联合会建议欧盟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还强行给中国扣上“体制竞争者”的帽子。令人欣慰的是,这并不代表大多数德国人的观点。德国工商大会、外贸批发商协会等经济界代表已经第一时间提出了批评。中德、中欧建交至今都已40多年,双方的体制差异始终客观存在,现在突然开始炒作体制竞争令人费解,毫无建设性可言。实践证明,意识形态差异过去没有影响中德合作,今后也不会。
吴大使说,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但在单边主义抬头、民粹思潮泛滥的当下,有人担心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秩序正濒于崩溃,担心全球化会被民族主义击败。
从更长的历史中才能获得更远的预见。500多年前,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轮全球化,西方世界也通过殖民扩张迎来了经济繁荣。作为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奥格斯堡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全球闻名的贸易聚集地,全球化对这座城市具有特殊意义。
二战结束后,世界在70多年间仍处于阵营分割、集团对立的局面,局部战争不断。但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总体上维持了世界和平与稳定,全球经济持续发展,贫困人口逐年降低,这与现有国际秩序的积极作用密不可分。现有国际体系并不完美,需要加以改革,但不能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这是包括中德两国在内,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着眼人类共同利益,中国主张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我们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某些国家逆潮流而动,罔顾其他国家发展权益,大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牌,给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困扰和阻力。如何完善全球治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习近平主席曾说:“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
吴大使说,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期待中国的下一步走向。有人担心,中国会把打开的大门关上。但无论是去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还是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都在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我们坚定开放步伐,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决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主席在上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在近期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若干重大举措,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举措包括: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大力推动经贸谈判。这一系列郑重承诺无疑给世界经济吃了一颗“定心丸”。
吴大使最后强调,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向世界昭示: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我们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实施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以来,德国企业成为首批受益者。巴斯夫集团宣布将在广东投资100亿美元建设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宝马在华合资企业持股比例将于2022年增至75%,安联集团将在中国独资设立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随着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逐年缩短,我们有理由相信,德国企业在华将获得更多实利,中德经贸合作的蛋糕会越做越大。希望德国经济界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对华合作的信心,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超越意识形态的禁锢,继续唱响中德经贸合作的“光明论”。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吴大使的报告,普遍认为报告内容翔实、坦诚开放、客观务实,帮助德国企业消除了许多对华固有偏见,纷纷表示在中国采取新一轮开放措施背景下,对赴华投资兴业或拓展对华业务兴趣更加浓厚。报告结束后,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吴大使还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