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汉堡)
尊敬的尤拉施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与各位政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沟通中凝聚共识。“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百余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下的这句话,依然精准叩击着当下变乱交织的世界。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蕴藏无限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关税战、贸易战阴云密布,地区冲突频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中德合作路在何方,想必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在此,我愿通过3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第一个关键词是“和平稳定”。和平稳定犹如空气和阳光,日用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难以为继,合作无从谈起。近年来,大量关于冲突、战争的报道占据新闻头条,这不应成为世界的“新常态”。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作何抉择,将决定时代走向、影响世界格局。有些国家选择关起门来搞“本国优先”,动辄推诿塞责、嫁祸于人,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不了自己,更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中国外长王毅在上月的两会记者会上表示,这个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试想如果每个国家都强调本国优先,都迷信实力地位,那这个世界将倒退回丛林法则,小国、弱国将首当其冲,国际规则秩序将受到严重冲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为各国遮风挡雨的联合国成立80周年。联合国已成为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的核心平台,对于这座大厦,我们应固本强基而不是拆梁毁柱。中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当然也是这一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身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对此,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超越分歧、差异,共同呵护好人类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共同建设好命运与共的地球村。在这一理念引领下,中国坚持做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正义力量,积极为恢复世界和平奔走,为政治解决危机努力。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我们针对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安全挑战、多元文明共存三大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出并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已获得100多个国家支持。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的“一带一路”倡议,也获全球超过四分之三国家加入。我们坚信,治理全球难题,应共担责任而不是唯利是图,对于共同挑战,应团结应对而不是阵营对抗。我们欢迎欧洲成为中国的同路人,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第二个关键词是“合作共赢”。解决全球性问题离不开全球合作。中欧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双方合作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中欧分处欧亚大陆两端,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双方共识远大于分歧,合作远大于竞争,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建交50年来,中欧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果丰硕。据中方统计,2024年中欧贸易额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2600亿美元。中欧互为主要贸易和投资对象,已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然而欧洲有些人逆势而行,强行推动“去风险”,以期减少对华依赖。我想说,首先,欧洲的风险并不来自于中国;其次,去中国化也不会给欧洲带来绝对安全。相反,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船停在码头才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风浪吓不退勇敢的航海者,只会淘汰固守港湾的彷徨者。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坚守共赢合作。即使双方存在一些矛盾分歧甚至摩擦,也应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而不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掉入保护主义的深渊。
德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这片土地培育了大众、西门子、巴斯夫等众多全球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而其中与中国有合作的企业不胜枚举。可以说,中国市场已成为德国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等企业的“健身中心”,对于众多德国企业而言,“去中国看看”必不可少,因为那里有资本、潜在伙伴、人才与灵感。德国企业在机械制造、汽车、医药等传统领域的优势,与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相结合,可以为双方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书写更多互利共赢的成功故事。德国长期保持中国在欧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占中欧双边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中德双向投资存量超600亿美元,对华贸易为德国创造了一百多万个就业岗位。可以说,中德产业链已经深度互嵌,经贸利益深度融合。中德合作的意义超越经济范畴,两国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有不少共通之处,且都支持推进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我们乐见德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愿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原则,与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深化务实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冲突等全球性挑战作出更多贡献。
汉堡和它的中国友城上海是中德两国友谊的缩影。结好以来,两地各方面合作蓬勃发展,成为中德地方合作典范。明年,两市将迎来结好40周年。去年底,两市续签了新一轮友城合作备忘录,聚焦两地共同关注、优势互补领域,将更好促进城市发展和两地人民福祉,助力中德友好之舟行稳致远。汉堡比尔布鲁克区拥有1200家企业和超过2.4万名员工,是汉堡重要工业区。比尔布鲁克区企业协会代表来自循环经济、建筑地产、物流运输、石油化工、批发贸易、酒店餐饮等各行各业百余名会员的利益,相信不少企业都与中国有合作。我们欢迎协会继续为会员搭建合作桥梁,推动比尔布鲁克区成为汉堡对华合作新高地。
第三个关键词是“发展优先”。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共享发展是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路径。中国多次强调,我们的发展不是为了挑战谁取代谁或者跟谁竞争对抗,而是为了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2024年,中国交出高质量发展亮眼成绩单,中国经济如期完成5%增长目标,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量的合理增长之外,更有质的有效突破。DeepSeek横空出世,宇树机器人大秀舞姿,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出口“新三样”发展势头迅猛,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正换上强劲新引擎。2024年,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样迈上新台阶。去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6万家,同比增长9.9%。近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位居全球前列。从数据上看,中国依然是跨国投资的高地,“看多”“看涨”中国仍是众多外企共识。今年2月,中方发布了稳外资20条,就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提出新举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更好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中德合作的动力之源。建交50多年来,双边贸易额的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总体是呈正比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两国经济合作的空间,也为德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我理解目前德国国内存在对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竞争加剧的担忧,但“害怕不是好顾问”,不能因此迷失方向、高筑壁垒。中德产业互补性强,开放合作才是正道。预计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增长至8亿,由此带来的消费能力升级将形成更加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德合作的蛋糕还将不断扩大。前几天,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了包括多位德国企业家在内的国际工商界代表,强调中国事业舞台大,市场前景广,政策预期稳,安全形势好,正是有利于外资企业投资兴业的一方沃土。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根据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调查报告,92%德企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超过半数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增加对华投资。我们欢迎德企继续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共享发展红利、机遇。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内外政策长期保持连续稳定,我们将始终践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承诺,始终欢迎包括德国在内外国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
心动不如行动,如果有哪位来宾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欢迎随时与总领馆经商处联系,我们将竭诚提供支持。不久前,中国将德国公民在华免签停留时间延长至30天,范围也扩大至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和过境,还推出“外卡内绑”等众多便利支付举措。中国并不是大家坐在办公室里想象的样子。要建立正确的中国观,必须要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避免出现战略误解误判。不少外国朋友表示,来之前中国是个“谜”,来之后成了“中国迷”。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1731年,第一艘来自中国的商船满载茶叶、丝绸和瓷器远渡重洋来到汉堡。到今天,两国的合作跨越欧亚大陆,扩展到政治、经济、人文、科教等各个领域,具体到每一列抵达汉堡的中欧班列,每一艘驶入港口的集装箱船,每一辆在中德两国马路上奔驰的大众和比亚迪汽车,与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尤其是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成为推动中德合作的实干家,为中德关系发展贡献力量。
春天已经到来,这是希望之春,中欧、中德合作的希望不在别处,就在汉堡港鸣笛启航驶向中国的巨轮里,在大众中国工厂下线的新能源汽车里,更在此刻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