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欧洲 > 德国 > 驻外报道

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余勇接受《莱茵邮报》专访

来源:(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 2025-09-16 19:37

2025年9月16日,在“杜伊斯堡中国节”即将开幕之际,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余勇接受北威州最大报纸《莱茵邮报》专访,内容如下:

一、问:今年的中国节凸显了杜伊斯堡市对中国的重要性。自1982年起,杜伊斯堡就与武汉建立了友城关系,“一带一路”的欧洲终点就在杜伊斯堡港。中国同杜伊斯堡市的社会和经济关系是否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余:杜伊斯堡市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不仅是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双方地方合作与人民交往的生动体现。继2022年成功举办中国节之后,杜伊斯堡市再次隆重举办中国节,体现了杜伊斯堡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对中方的深情厚谊。

在中国,杜伊斯堡市与中方的友好交往堪称家喻户晓,来德之前我已多次听过关于这座城市的美好故事。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德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曾专程到访杜伊斯堡港,这段跨越时空的友谊,至今仍在延续和发扬,杜伊斯堡市已成为中德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我期待杜伊斯堡与中方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地方合作、经贸投资与人文交往,为中德关系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问:您对杜伊斯堡中国节有什么特别期待吗?不知您是否已经深入了解过杜伊斯堡这座城市?

余:此次杜伊斯堡中国节是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将在三天时间里集中展示中德文化水乳交融、交流互鉴的丰富成果:

——这是一次艺术交流的盛会,包括中国民族音乐、电子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同台碰撞等。

——这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舞台,包括中国最新票房冠军电影、中德歌曲串烧等。

——这是一个享受美食的天堂,包括来自中国各地的特色小吃。

——这是一次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包括传统杂技、太极功夫等。

——这是一次东方风情的体验,包括中式烟花秀、电动汽车科技展等。

履新两个月来,我已三次到访杜伊斯堡市。首次到访是抵德第二天,陪同四川省代表团共同见证中欧班列蓉欧速达专列的首发。杜伊斯堡市在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推动中欧班列发展过程中贡献巨大,已成为中欧班列在西欧线路最广、班次最多、运量和货值最高的节点;去年12月刚刚迎接累计第10万列中欧班列行抵,现在每周开行列车约30对。第二次到访是考察杜伊斯堡文化旅游设施,感受这座传统工业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创新和转型的活力。第三次到访是考察内河港口和相关工业区,共同探讨扩大双向互利投资、互联互通以及加强未来合作的努力。我也表达了愿鼓励更多中资企业到杜伊斯堡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与繁荣的愿望。

三、问:在德国有人警告说,不应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例如,中远集团曾想入股杜伊斯堡港,但最终未能成功。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担忧?

余:新中国成立76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德国企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伙伴,在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中,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行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众、奥迪等德系品牌,但我们从不认为这是所谓的“过度依赖”。你觉不觉得“过度依赖”这个词很负面?它在建构一种僵化、强迫性和霸道的内涵。我更愿意将其称为“相互融合”——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共克时艰的合作关系。它给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符合经济学和国际合作的基本原理,也是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在欧洲和德国,确实有一些“政治家”以“国家安全”和“降依赖”等为借口,将正常的经贸合作进行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操作。此类做法破坏了中德互利合作的友好氛围,也不符合中德双方的发展利益。

四、问:杜伊斯堡是欧洲最大的钢铁产业基地,但目前深陷危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廉价、受国家补贴的钢铁构成了竞争压力。您能理解这在杜伊斯堡引发了不少担忧吗?

余:个人情感上,我对杜伊斯堡钢铁产业面临的困境表示同情,但有关由中国冲击赞成的观点我不能认同。

钢铁行业同任何其他产业一样,遵循其内在的产业发展规律和产品生命周期。在人工与能源成本持续攀升的今天,该行业面临全球性的生存压力。当前中国钢铁企业同样承受巨大市场压力。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外部竞争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是内部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转型升级的能力。面对挑战,我也注意到,杜伊斯堡煤钢产业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标准、聚焦特种钢生产,成功提升了产品利润率。

关于所谓“补贴”,中国的补贴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与欧洲的补贴政策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是企业拼出来的、不是政府补出来的。在这方面,欧洲做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据鲁尔区协会称,2014年至2020年间,欧盟委员会仅在杜伊斯堡市就提供了近2亿欧元的补贴。据媒体报道,欧洲将在2021年至2030年间提供逾1.44万亿欧元各类补贴,这是中国难以企及的。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是基于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经济客观规律。德国的一大劣势在于,其工业电价高达中国3倍。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