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上旬,特多主流纸媒《卫报》、《每日新闻》和《快报》及双语侨报《中特时报》在显著位置全文刊登宋昱旻大使关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署名文章《扬帆“海丝路”,合作新机遇》。全文如下:
扬帆“海丝路”,合作新机遇
5月14至15日,来自110个国家的各界人士及6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将齐聚北京,共同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在年初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中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强调指出,中国将与世界各方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两千多年前,起源于丝绸贸易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以南海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古道漫长久远,驼足千里,舟楫穿行,历经洗礼,绵延不绝。在物资贸易的同时更促进了活跃的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之路”,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中国再次将丝路精神发扬光大。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倡议,继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以“中国智慧”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各国积极响应,三年多来,已经形成广泛的国际合作共识。中国目前已经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共建“一带一路”签署了合作协议,5月的论坛期间,还将与近20个国家和20个国际组织商签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友好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早期收获。一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丝路基金投资项目已经启动。沿线国家正积极探讨建立或扩充各类双多边合作基金,金融支撑作用显现。二是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中国-老挝和中国-泰国等泛亚铁路启动,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正在推进,互联互通逐步成型。三是中国已与20个国家签署协议,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启动一大批重点项目。四是中巴经济走廊实质性进展,中蒙俄经济走廊在建设中。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也在稳步推进。五是区域贸易和投资增长迅猛,截至2016年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超过四分之一。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超过180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创造了10亿多美元税收和16多万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出现好势头,保持了中高速增长速度继续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最前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总量达615万人次,足迹遍布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1254个城市,出境消费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将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中国同大批国家联动发展,将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中特(多)两国发展战略十分契合,双方在经济转型中各领域高度互补,今后两国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两国发展规划进一步有机对接,将给两国全面务实合作提供强大驱动力。中特两国都处在国家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共同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任务。在特多公布的经济转型优先发展规划中,各领域和具体重大项目都为两国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中方愿与特多深化中拉1+3+6合作框架下的各项合作,加强在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建设、金融投资、旅游等领域成果合作,推动特多区域航运、物流、金融中心的建设。
“一带一路”为中国首倡,但并非中国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参与,惠及全球的重要国际合作产品,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倡议。它始于沿线国家的合作,但不限于特定的地理界限。任何国家,只要认同丝路精神,都可以成为平等伙伴,都可以以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从中分享发展机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希望中特(多)两国友好合作的巨轮,能够早日驶入海上丝路的新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