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韩国时报》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首先热烈祝贺《韩国时报》创刊七十周年。我愿借此机会,从中国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的几点看法。
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可谓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它以全人类为敌,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治疗难度大,不仅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病毒以人类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人类早已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正如面对共同的敌人,握紧的拳头最有力一样,赢得这场全球性安全挑战的根本出路只有合作。
中韩两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采取果断的防疫策略,快速调动本国资源,在疫情中最先杀出重围。总结两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合作。中国作为最先受到病毒攻击的国家,第一时间向包括韩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通报病毒基因序列。根据两国元首共识,中韩率先成立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开展防疫物资互助及抗疫临床经验交流。为解决企业界人士复工复产的实际需要,两国又率先开通了便利急需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以合作为基石的种种联合抗疫举措,在稳定两国供应链产业链的同时,还让两国保持着后期相互病例“零输出”的纪录,为国际抗疫合作树立了典范。中韩不仅管住了自己,还帮助了对方,生动诠释了合作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此次疫情彰显了中韩人民传统的家国情怀和合作精神在面对共同危机时的重要作用。得益于此,以中韩为代表的亚洲经济正在快速复苏。作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亚洲地区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当前43%的全球最大企业总部在亚洲,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博鳌亚洲论坛有报告认为亚洲国家GPD今年在全球占比将首次超过50%。麦肯锡亦指出,亚洲国家经济有韧性,国家治理有特色,企业日益成熟并积极创新,将引领塑造世界“下一个常态”。我们对中韩两国继续引领疫情后的亚洲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正如各位朋友所知,今年中国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今天将完成全部议程闭幕。借此机会,我愿结合今年两会情况,围绕中国经济形势向大家说明三点。
一是关于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大家一定注意到了今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考虑到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不设定GDP增长目标,并不代表在就业、民生保障等方面没有目标,反而恰恰反映了中国政府将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稳就业保民生。一旦实现了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的总体增速自然会有较稳定的保障。
二是关于如何克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为帮助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产业尽快恢复活力,中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稳经济措施,如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优惠。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中国政府将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
三是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加大对外合作。中国将继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扩大进口。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我想再强调的是,中国政府以上措施不是空话套话,而是中国政府愿与各国加强合作的实实在在的决心,必将为韩国等周边国家共享发展提供新一轮机遇,助力创造属于亚洲的“光辉时代”。
总之,疫情后的世界回不到过去,中国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疫情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引发人类反思。有人说,全球化是导致疫情快速扩散的原因,后疫情时代的各国应吸取教训,回到全球化以前。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一辆前进的列车,遇到困难坎坷不能只想着挂倒挡,而应该思考如何智慧的迈过。因噎废食,单向通行和孤立片面的思维,只会让文明倒退。更何况经济全球化犹如百川汇成的大海,不可能再退缩为相互隔绝的湖泊。经历过各种危机的人类,未来需要更加包容和普惠的发展。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只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加以解决。
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疫情终有尽时,挑战层出不穷,“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需要不断作出解答。无论疫前、疫中,还是疫后,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互助、合作共赢,人类才能跨越重重险阻,共同开创光明的未来。
最后,再次向为本次论坛的举办付出辛劳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祝愿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