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驻古巴大使华昕在古共中央机关报《格拉玛报》发表署名文章《携手前行 命运与共》,宣介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精神,全文如下:
2025年5月13日,中国一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中拉双方跨越山海,聚首北京,共叙友好情谊,共商发展振兴。
一、中拉合作:互利共赢
中拉虽远隔重洋,但双方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中叶,满载着丝绸、瓷器、香料的“中国之船”以中国福建为起点,穿越太平洋,抵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并将美洲的玉米、土豆、辣椒带回东方。中拉通过这条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贸易往来和文明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古巴成为西半球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开启了中拉关系的新纪元。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并亲自引领擘画中拉关系发展,2013年以来六次访问拉美和加勒比,接待多位地区国家领导人访华,并在双多边场合密集会晤,共同推动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阶段。
以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化政治互信。2014年7月,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得到地区国家广泛积极响应。近年来,中拉关系定位实现新飞跃,26个建交国中,中国同古巴共建西半球首个双边命运共同体、同巴西关系提升为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同委内瑞拉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中拉关系“含金量”不断提升。
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地区20多国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10国同中国签署合作规划,5国是中国自贸伙伴。2024年中拉贸易额达到历史性的5184亿美元,较十年前翻一番。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及巴西、秘鲁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古巴朗姆酒、智利车厘子等越来越多拉美特色产品摆上中国餐桌,中国电动汽车穿行在拉美的大街小巷,展现出经贸合作的勃勃生机。中国在拉累计实施200多个基建项目,提供近百万个就业岗位,古巴圣地亚哥多用途港口、智利5号公路塔奇段、萨尔瓦多国家图书馆等项目落地见效,切实惠及当地人民。
以人文交流夯实友好民意基础。中拉都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万里长城到马丘比丘,从莫高窟到奇琴伊察金字塔,双方灿烂的古老文明遥相辉映。中拉文明对话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中方累计向拉方提供1.7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和1.3万个来华培训名额,在26国设有68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文热”在拉美持续升温,地区多国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中拉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民心相通达到新高度。
二、中拉论坛:联合自强
古巴是中拉关系的起点,也是中拉论坛的摇篮。2014年1月,在哈瓦那召开的拉共体第二届峰会专门通过《关于支持建立中拉论坛的特别声明》。同年7月,习近平主席同拉方领导人共同决定成立中拉论坛,宣示中拉推进整体合作的政治共识。2015年1月,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
十年来,在元首外交战略引领和中拉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拉论坛设立部长级会议、“四驾马车”定期对话、中拉论坛国家协调员会议等机制,成功举办包括三届部长级会议及31个领域分论坛在内的百余场活动,成为凝聚政治共识、推出重大倡议举措、制定行动计划、评估落实效果的重要平台,为深化中拉各领域合作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在阵营对抗加剧、全球关税战再起、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拉以共同举办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为契机,向世界发出了团结协作、共迎挑战的“中拉声音”。中国将同拉美国家在中拉论坛框架下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互利合作,共同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