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向前发展——纪念中美建交二十五周年
周文重
来源:    2004-02-07 00:00
[字体: ]      打印本页

 

  

  2004年1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美建交二十五周年。这二十五年里,两国关系走过了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

  在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七年之后,卡特政府接受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实现了中美建交。这一事件以及邓小平成功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里根执政初期,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有过激烈交锋。经过艰苦谈判,两国政府于1982年发表了著名的“八·一七”公报,就分步解决售台武器问题达成协议。

  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共同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石。建交后的十年里,尽管两国在台湾等问题上时有斗争,但中美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各方面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增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局势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深刻的变化。美国带头制裁中国,宣布售台150架F-16战斗机,将人权问题和最惠国待遇挂钩,允许李登辉访美,致使中美关系跌入低谷。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符合美中两国的利益。1997年,江泽民主席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十二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克林顿总统应邀访华,两国决定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发展双边关系。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1999年的“炸馆”和2001年的“撞机”事件再度为中美关系蒙上阴云。

  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震惊了世界,改变了美国,也进一步改变了美国许多人对中国的看法。当年十月,江泽民主席和布什总统在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双方同意共同致力于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此后,布什再度访华,江主席访美并与布什在克劳福德会晤,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在反恐、经贸以及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

  2003年以来,胡锦涛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成功会晤,就两国加强在广泛、重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达成一系列共识,对充实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温家宝总理对美国的成功访问,达到了加强对话、扩大共识、排除干扰、促进合作的预期目的,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十五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总的方向是不断向前发展。

  建交前,中美双边贸易额不足25亿美元。今天,两国已成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两国贸易额目前已超过1000亿美元,比建交前增长了40多倍。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累计四万多个,实际投资430多亿美元。

  建交前,两国交往屈指可数。今天,两国人员往来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在美工作或学习过的大陆留学人员超过18万,目前在读的有六万余人,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也有3000人。两国已缔结了35对友好省州和114对姐妹城市。

  建交前,中美合作还刚刚起步。今天,两国政府间合作协议已超过30个。两国在反恐、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拉克、联合国事务等广泛领域进行着卓有成效的磋商与合作。这些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

  

  二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给人们带来的启迪却是深刻的:

  第一,中美之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合作基础。

  曾几何时,美国有些人认为中美已没有共同的敌人,中美关系失去了战略基础,两国关系难以进一步发展。后来,美国又有人提出中国已取代前苏联,成为美国的新敌人,鼓吹“中国威胁论”。他们的这些论调都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冷战结束后的事实表明,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合作领域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第二,要立足大局,着眼长远。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可以造福于两国人民,也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正如中国领导人曾多次指出的,中美关系从来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其影响超出了两国关系的范围。这就要求中美双方在处理两国关系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从大处着眼,不仅要考虑双边关系,也要考虑对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影响。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中美关系,一贯主张从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近年来,美国一些有识之士也指出,中美关系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方要从战略的高度处理好两国关系。我们相信,只要中美双方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中美关系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三,要坚持互利双赢原则,采取建设性的态度。

  时代正不断赋予中美关系新的内涵。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大国关系已不再是“零和博弈”,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特点更加明显。

  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不会也不可能重复传统大国的老路。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挑战而只会促进美国的利益。同样,美国保持繁荣也符合中国的利益,我们愿意看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我们希望美国也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以互利、双赢和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这样,中美两国就能不断拓展中美互惠互利的合作空间,开创双赢的局面。

  第四,要坚持三个联合公报原则,正确处理分歧。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国家、地区、民族、社会之间存在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中国先哲孔子有“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同”是客观现实,“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则两利。中美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有差异,但这不应成为我们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障碍。

  中国人民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中美共同发表的三个联合公报为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确立了指导原则。我们相信,只要中美双方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严格遵循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就能妥善处理分歧,不断扩大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五,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保证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建交以来,台湾问题始终是困扰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最大因素。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政府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是作出了明确承诺的,这就是: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人民仅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将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多年来,美国两党历届政府均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但另一方面,美国违反上述承诺,继续售台先进武器装备,提升美台关系,向“台独”势力发出了错误信号,这是中美关系不断出现摩擦甚至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近来,台湾当局竭力推动“公投”、不断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对此,中国政府多次指出: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但绝不能容忍“台独”,绝不能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和布什总统本人多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反对台湾当局领导人旨在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的言行。希望美方继续明确反对台当局利用“公投”、“制宪”等手段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以实际行动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和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展望未来,我们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把未来二十年视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国际环境。我们将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真诚希望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中国将继续推进睦邻友好,与邻为善的政策方针,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因此,中国的发展,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中美两国应该而且能够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中美两国经济高度互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两国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已经并将继续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可以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武器扩散、疾病传播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威胁。中美两国在应对上述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共同责任。中国愿意继续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加强在以上广泛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二十五年前,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就指出,“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两国关系”。十三年前,邓小平先生在中美关系最困难的时候说过,“归根结底,中美关系要好起来才行”。我们对中美关系的明天是乐观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以战略眼光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指导原则,牢牢把握两国的共同利益,中美关系就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