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驻尼加拉瓜大使陈曦在尼官媒《19数字报》发表《互信为舵,合作为桨,文明为帆——驶向中拉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广泛积极响应。十多年来,从传统的基建投资,到新兴的绿色转型;从愈拉愈紧的双边纽带,到蓬勃发展的整体合作,中拉日益成为心手相连的朋友、命运与共的伙伴,新时代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中拉关系不断取得新发展。
信任奠基,稳发展方向
政治互信是中拉关系发展的基石。从1960年中古建交以来,中拉已携手走过六十余载光辉岁月。近年来,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国相继与中国建交或复交,中古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中国和巴西关系定位提升为“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中尼复交短短2年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多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积极响应并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些不仅体现了地区国家对中国倡议的认可与支持,也生动诠释了中拉持续深化的政治互信。
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地区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各国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当疫情蔓延时,中国捐助的抗疫物资万里驰援;当地震来袭时,中国救援队与时间赛跑率先抵达;当山火肆虐时,中国感同身受主动支援。点点滴滴都留下温暖注脚,更表明中国是值得信任的好伙伴。在多边场合,中国始终为地区国家仗义执言,支持地区一体化进程,同各国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发展关系。可以说,在中拉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双方以信任为基,不断凝聚合作共识,推动中拉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合作引航,惠民生福祉
“互利共赢”已成为中拉合作关键词。近年来,中拉经贸合作从传统领域向新能源、数字技术、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宽,双方合作不断提质升级,释放新的活力。中国是拉美和加勒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并连续多年成为地区多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今,在中国各大城市和电商平台,随处可见来自拉美和加勒比的牛肉、咖啡、虾、牛油果、车厘子等特色产品,中国的电动汽车和大巴车也穿行飞驰在拉美和加勒比的大街小巷,展现出经贸合作的勃勃生机。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合作项目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落地见效。中国援建的图书馆拔地而起,成为著名的地标建筑与科教中心;中国参与重建的机场成为地区国家与世界联通的重要通道;中国建设的工业园成为地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高附加值环保轻工业园区;中国修建的公路被当地人民誉为中国朋友为其修的一条“致富路”;中国援建的保障房项目为当地百姓带来更优质的生活体验;中国推动的职业技能项目,助力当地劳动者提高从业技能。双方合作强“基”而兴,向“新”而行,助力拉美和加勒比互联互通,切实惠及当地人民。
文明为媒,促民心相通
文明交流始终是联系中拉人民的纽带。中拉都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拉美和加勒比诞生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古文明。中拉文明交流源远流长,早在400多年前,中国人不畏惊涛骇浪,开辟出跨越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此双方往来络绎不绝。从万里长城到马丘比丘,从莫高窟到奇琴伊察金字塔,双方灿烂的古老文明遥相辉映。
中拉均倡导文明多样性,主张文明之间需要“对话”而非“排斥”,需要“交流”而非“取代”,不同的文明应该在平等、尊重、包容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当前,拉美和加勒比已设立超过60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尼加拉瓜国立自治大学马那瓜校区孔子学院开课以来,在尼引发中文学习热潮,第二所孔院也即将落地莱昂。这些跨越地域的文化互动,不仅增进了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相互尊重和深入了解,也为巩固中拉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拉有着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中拉命运共同体这艘大船必将以不可阻挡之势乘风破浪,驶向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