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上午)
尊敬的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秘书长恩圭马先生,
尊敬的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教务处主任玛利亚女士,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恩塞校长的盛情邀请,使我能有机会来到赤几国立大学,我感到非常荣幸!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驻赤道几内亚大使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向贵校的全体师生致以亲切的问候!
几个月前,我拜访了恩塞校长,这是我到赤几后第一次走进贵国的教育机构。我和恩塞校长进行了友好的交谈,席间,恩塞校长还为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希望我能以“中国的发展”为题在贵校发表演讲,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中国奇迹,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经验。所以,我今天来的目的之一就是向恩塞校长交作业的。
但我想强调的是,“好为人师”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更何况,中国发展的一些成就仅仅是从自身情况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取得的,尚不能被视为是一种经验而加以推广。因此,我更愿借此机会,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展开平等的交流。
众所周知,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中国的人均GDP仅为27美元,远低于亚洲的人均44美元,印度的57美元;人均寿命仅有35岁,连饭都吃不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穷国之一。因此,如何使中国逐渐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走上繁荣富裕之路,成了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在总结以往关起门来搞建设教训的基础上,已故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先生于1978年英明地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从那时起至今,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截止2010年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39.79万亿元,从世界第十位跃升至第二位,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近3万亿美元,由占世界第二十九位一跃升至第一;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攀升至2.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万亿美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也带动了教育、科学等其它许多领域的进步。今天,中国已基本消除了文盲,每年有600万大学生毕业;载人航天飞船、超大型计算机、高速铁路、杂交水稻等都代表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
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30多年来,中国的脱贫人口几乎相当于美国的全国人口。中国的人均寿命已达到73岁。曾几何时,物质短缺、凭票供应是中国人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内容,从买猪肉、鸡蛋到买自行车、手表,从买烟酒糖果到买布匹鞋袜,处处离不开票证。如今,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商品和服务已经由供给短缺转向相对过剩,以至于今天的中国政府已不再为商品供不应求发愁,而开始想方设法扩大内需。
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平均每年增加3个百万级人口的城市,百万级人口城市现在已有122个,这意味着平均每分钟增加27个城市人口,城镇人口现在已有6亿。
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为自己带来了繁荣,也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中国发展本身就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使3亿多人摆脱贫困,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社会保持稳定,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的和平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增长动力和发展机遇。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制造和出口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使世界各国消费者受益。中国同时还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去年进口总额近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38.7%。中国进口的增加有力地拉动其他国家的出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第三,中国发展对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去年对外直接投资接近60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居第一位。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有力地促进了包括赤几在内所在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社会事业发展。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分支向所在国纳税总额达到109亿美元,雇佣所在国员工43.8万人。2000年以来,仅在非洲,中国企业就建设了6万公里道路和7000万平方米房屋,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据英国《金融时报》研究,中国在过去两年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至少发放了1100亿美元贷款,作用超过了世界银行。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中国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靠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发展,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历史上也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但我们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牢牢把握自己的国情,不断探索实践,开拓创新,借鉴吸取世界各国有益经验,才得以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靠改革开放。这里所说的改革,不仅是改革经济制度,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改革和建设。开放,不仅是经济上的对外开放,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更是思想头脑的解放,社会的自由宽松,政府的公开透明。
当然,与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发展到今天,也并非全是成就。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人在挨饿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那就是如何尽快填饱肚皮,而一旦肚子填饱了,便会滋长出更多的烦恼。中国的发展应验了这句话,我们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正经历着越来越多“成长的烦恼”。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是“总量”和“人均”。尽管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去年达到5.8万亿美元,但人均GDP只有4300美元,仍排在世界百位左右,离中等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贫困人口还有约1.5亿。
二是“沿海”与“内地”及“城市”与“农村”。中国的沿海和城市看上去很发达和繁荣,但是中国西部地区仍很落后,而且中国的城镇化率仅有46%,城乡居民收入相差悬殊。
三是“制造”与“创造”。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很多产品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中国完成,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大都在国外,中国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是“粗放”与“集约”。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国际水平的三至四倍。中国消耗了全球4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却仅创造了全球8%左右的GDP。中国经济发展效率还有待大幅提升,需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正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所以,中国仍将面临着长期发展的问题,中国政府和人民清醒地意识到前进道路上的艰巨任务。为此,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并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这将是未来5年中国发展的重要蓝图。在这个规划中,中国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节约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还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也必将作用于世界。我们将和包括赤道几内亚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携手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