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欧洲 > 比利时 > 驻外报道

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在《欧盟记者报》发表署名文章《成就彼此,照亮世界,携手开创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驻比利时大使馆) 2025-07-23 22:00

2025年7月23日,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在《欧盟记者报》发表署名文章《成就彼此,照亮世界,携手开创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全文如下:

比利时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长期在中欧关系中发挥独特“桥梁”作用。本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布鲁塞尔同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和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分别会见、会谈。这是今年2月比利时新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后中比首次高层交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地区局势,双方的良好交流为中比关系开启新篇章,也为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作出新贡献。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王毅外长在布鲁塞尔还会见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并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强调中方愿同欧方一道,坚持伙伴定位,深化经贸合作,加大相互开放,协商妥处分歧,实现互利共赢。明天,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在北京举行,双方将深入总结中欧关系发展经验,共同规划下一个50年合作,携手开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50年来,中欧关系从建交到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取得丰硕合作成果。2014年,习近平主席历史性访问欧盟总部,提出建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中欧领导人会晤已举行24次,双方还建立了战略、经济、环境与气候、数字、人文领域高级别对话和70多个对话机制。双方均坚持多边主义、支持自由贸易,就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保持沟通协调。中欧年度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858亿美元,中比贸易额更较建交之初增长近2000倍,去年达到392亿美元。中欧单方面免签政策已惠及包括比利时在内的24个欧盟成员国,“China Travel”火遍欧洲、深入人心。

比利时、欧洲朋友普遍关心中欧关系发展,不少人认同50年来中欧成就彼此、照亮世界。大家对中欧关系提出的看法和建议大多颇具建设性,但也有一些观点反映出对中欧关系的认识偏差甚至误解,认为中国没有“成就彼此”,而是让欧洲“吃了亏”。我愿围绕当地普遍关注的四个问题谈谈看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问题一:中国有没有“占便宜”?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频繁指责中国经贸政策,称中方实施不公平产业补贴,导致欧洲对华贸易逆差。中欧经贸往来频繁,竞争和摩擦在所难免,但掩盖不了双方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事实上,在华欧企近40%的出口量返销欧洲,顺差虽在中方,利润却在欧方。欧盟还对中国长期保持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高达500多亿美元。中方也通过进博会等举措不断扩大进口,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显著下降。菲利普、西门子、空客等欧洲品牌常年在华占据高份额,比利时巧克力、啤酒等产品也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关于产业补贴,中方相关政策坚持公平、公开、合规、非歧视原则,符合世界通行做法,欧盟本身也是补贴大户。中国产品进入欧洲靠的是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其竞争力是企业拼出来的,不是政府补出来的。去年中国生产了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靠补贴,中国政府也补不起。物美价优的中国商品丰富了比利时、欧洲的商品供给,提升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中欧贸易无论对企业还是家庭,都是福不是祸。
       问题二:中国在不在“搞倾销”?
       中远泽布吕赫码头和列日菜鸟基地是中比合作共赢纽带,也是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重要门户。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产能过剩”“贸易转移”的炒作甚嚣尘上。衡量是否产能过剩,不能单纯以产量、出口量或市场占有率为标准,否则欧洲的空客飞机、德国的汽车和法国的奢侈品均属产能过剩范畴。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90%在国内销售,仅10%用于出口,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仅5%左右,何来产能过剩?中国产品畅销海内外,靠的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优质产能。至于贸易转移,布鲁盖尔研究所发表的报告明确指出,欧方担忧被夸大了。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加征关税措施前,美国对许多中国产品就已征收高额关税,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中仅有13.5%流向美国(中方统计数字为14.7%)。此外,特朗普上一任期对华加征关税并未引起显著的中国产品对欧贸易转移。2018年到2024年前10个月,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4.6%,其间对欧出口占比只提高了0.4%。
       问题三:中国会不会“卡脖子”?
       比利时高技术产业发达,不少人很关注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提供了欧盟所需几乎全部稀土,为欧盟实现数字化和绿色转型、增强产业竞争力、维护经济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稀土属于军民两用物项,实施必要管制是各国行使主权,也是应尽的国际义务。中方政策符合国际惯例,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规定并履行必要程序,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将得到保障。事实上,中方主管部门已为欧洲企业设立了“快速通道”,充分体现对欧方诉求的重视。
       问题四:中国是不是“拉偏架”?
       所谓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拉偏架”的说法由来已久,却从来都是与事实相悖。近期又有一种论调称,中国希望乌克兰危机“延宕下去”。这种说法毫无依据、荒诞不经。中方始终主张危机尽早和平解决,始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应该”积极劝和促谈。中方还发布政府立场文件,派特使开展穿梭外交,在联合国发起“和平之友”小组。至于“挺俄”特别是所谓“对俄军援”论调,中国政府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严控两用物项出口。据了解,乌克兰缴获武器的关键零部件约70%到80%来自西方,而不是中国。乌克兰危机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
       即将举行的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内涵、开辟新前景。中方愿同比利时各界一道,弘扬友好、夯实互信、拓展合作,推动中比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助力中欧关系在新的50年继续成就彼此、照亮世界。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