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驻丹麦大使王雪峰在丹最大英文媒体《哥本哈根邮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经济为动荡世界增添确定性》。全文如下:
新年伊始,中丹两国均传来好消息:2024年,中国GDP增长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丹麦经济增速达3.6%,在欧洲国家中表现亮眼。但与此同时,全球增长仍受多重因素拖累,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个别国家频频挥舞“关税大棒”,甚至将关税用作胁迫他国的武器,这给全球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国经济迎难而上,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乘风破浪、稳健前行,为动荡世界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确定性锚点。
中国经济“稳”的态势巩固延续,为世界注入稳定性。2024年,中国顺利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GDP首超130万亿元,5%的增速带来的经济增量相当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在中国,我们平均每天生产8万多辆汽车、340万台智能手机,寄送超过4.7亿件快递,市场活力有目共睹。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90.2亿人次,“流动的中国”彰显生机活力。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现象级影片,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如今已突破150亿元,彰显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外贸领域,中国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2024年货物贸易规模突破43.8万亿元,其中进口增长2.3%,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依托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稳居30%高位,继续保持全球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以及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地位,持续担当全球经济主引擎。
新质生产力正重塑中国经济的基因图谱,为世界带来新动能。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向“新”向“绿”向“强”的特征更加鲜明。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以第11位的成绩成为前三十强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们正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从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到深度求索(DeepSeek)AI大模型突破认知智能边界,再到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实现毫秒级运动控制,中国科技创新呈现多点突破态势。绿色转型同样成效显著:新能源汽车年产突破千万辆大关,全球每10块光伏组件中有7块产自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2030年的预定目标。中国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全球绿色能源成本,让全球几十亿人获得清洁、可靠、实惠的能源,将绿色创新技术普及到发展中国家,有助于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弥合南北鸿沟,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借鉴和强大动力。
高水平开放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动能,也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20项政策举措。这一系列举措充分显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针对个别国家以芬太尼等自身国内问题为由对华发动关税战贸易战的无理行径,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当然要坚决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中方的反制措施也是克制的,不影响第三方,也不影响中方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与一些动辄打关税牌的国家不同,中国给予所有43个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关税总水平降至7.3%,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们已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的限制措施,将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近日首家外商独资医院已在天津开诊。我们愿切实解决外资企业的合理诉求和关切,也诚挚欢迎更多包括丹麦在内的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在分享中国机遇中实现更好发展。
作为两国关系“压舱石”,中丹经贸合作持续释放潜能: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2%,中国跃居丹麦第四大贸易伙伴;500多家丹麦企业在华投资1300多个项目;丹企连续7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除食品农业馆外,去年新设生命科学馆,参展企业41家;在绿色联合工作方案框架下,双方绿色转型、生物医药、海运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中丹两国都是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在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困等全球性议题上有广泛共同利益,这些战略共识将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今年是中丹建交75周年,双边关系迎来提质升级新契机。我相信,通过深化务实合作与交流互鉴,中丹将携手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局势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