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余勇在《欧洲时报》《华商报》《欧洲新侨网》等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共赴未来——写在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署名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80年前的今天,日本战败,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赢得其最终胜利。今天,当我们回望那场浩劫,更懂得纪念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缅怀,更在于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照亮未来的真理。
纪念,是对千万亡灵与正义守护者的庄严承诺。没有哪个胜利会自动永恒,除非我们用记忆为它筑起长城。80年前,中华民族以3500万同胞的牺牲为代价,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在欧洲战场,深受战争之苦的德国人民历经磨难,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击碎法西斯暴政。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消逝的生命、在战场上永不回头的背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沉重的警示。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这份纪念里,永远少不了德国友人约翰·拉贝的名字。1937年南京沦陷时,他以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身份,牵头建立“南京安全区”,用日记详实记录日军暴行,竭尽全力保护了25万余名中国平民免受屠戮。他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德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守望相助的生动见证,更是人类面对邪恶时“休戚与共”的珍贵缩影。
纪念,既要让每一位牺牲的中国同胞被铭记,也要让每一位正义的守护者被缅怀,让每一滴鲜血、每一次善举都不被辜负。这是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应是世界上所有珍爱生命者的共同誓言。
纪念,是对和平真理与国际秩序的深刻注解。战争起源于偏见,和平孕育于理解。80年前,中德两国人民在不同战场遭受法西斯蹂躏,却以相似的坚韧诠释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中国战场牵制了超过70%的日本陆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德国从战争策源地到深刻反思历史、成为欧洲和平稳定重要力量的转变,均为人类直面历史、重建信任提供了范本。
这段历史昭示,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需要各国坚守国际规则、共同捍卫的成果。今天的纪念,正是要重申跨越时空的真理:任何试图复活法西斯主义、美化侵略历史、违背战后国际秩序精神的行为,都是对全人类的背叛。而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对反法西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为维护世界和平注入持久动力。
纪念,是对共同未来的坚定选择。历史的伤口会结痂,但共同的未来需要携手缝合。80年前,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确立国际秩序的重要文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法律形式明确日本必须归还窃取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奠定了战后东亚和平稳定的基础。80年后的今天,世界再次站在十字路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历史修正主义暗流涌动,地区冲突和战争频仍,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接踵而至。日本国内一些势力仍然试图美化侵略、否认侵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甚至为当年的战争罪犯翻案招魂,这是对联合国宪章的挑战,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对人类良知的挑战。
纪念过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在相互尊重中深化理解。中国倡导各国“安危与共、荣辱与共”,德国坚持欧洲一体化、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本质上都是对反法西斯“团结合作”精神的传承:反对分裂对抗,追求合作共赢。中德作为各自地区重要国家和世界大国,更应携手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正能量。
80年前,先辈用鲜血证明,正义的力量终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8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以纪念为契机,多一份倾听与合作,少一份偏见和对抗。唯有如此,时代才能告慰历史:和平的种子,已在理解与合作的土壤中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