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塔斯社发表署名文章《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担当》。全文如下: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技术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既为人类文明发展带来新机遇、新进步,也带来治理模式、国际规则、全球公平等方面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面对个别国家将人工智能技术政治化、武器化、垄断化的逆流,选择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事关人类前途命运。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做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愿与各国携手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捍卫联合国核心地位,筑牢多边合作基石
中国始终主张,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共同财富,其治理应坚持多边主义。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突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增强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参与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指明了方向。2024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充分证明多边合作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
然而,美国却试图将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扩大到人工智能领域,从拒绝签署《巴黎人工智能宣言》,到设立三六九等的芯片出口政策,以“国家安全”为名人为设立五花八门的管制措施,实质是将科技合作政治化。历史反复证明,将技术发展绑上地缘政治战车,终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绊脚石。这种将人工智能治理异化为技术霸权较量的行径,损害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推进开源普惠共享,弥合全球智能鸿沟
中国始终认为,人人用得起的人工智能才是好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应成为富国和富人游戏。在这其中,开源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共享的关键。中方制定了《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在基础设施和产供链建设、共建开源开放社区、人才培养等领域提出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行动。中国的实践已见成效,DeepSeek以开源开放的胸襟推动全球技术共享,全球知名AI网络社区HuggingFace上热门开源模型半数来自中国。俄罗斯Yandex等企业依托开源生态开发出本地化人工智能模型,证明开放共享的强大生命力。
中方提出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正为发展中国家筑牢数字底座,亚马逊、微软、英伟达等科技厂商与DeepSeek的技术融通更是打破了人工智能技术“阵营划分”的迷思。反观某些美国企业限制先进算法和云计算资源,企图以黑箱闭源技术路线打造垄断商业帝国,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如同滚滚向前的大河,靠堵截筑坝终究徒劳,携手踏浪方为正道。
构筑安全可控防线,守护人类共同未来
中国始终将安全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必须坚持伦理先行,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理念。主张要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2024年3月,中国出台全球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同年9月,中国发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为高风险领域设定安全底线,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框架性技术指南。
反观美国,人工智能发展被资本绑架,为保持人工智能领域霸权,放任其自由生长,监管滞后导致悲剧频发。2024年以来,美国人工智能公司聊天机器人教唆未成年人自残事件激增。2025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发生了全球首个利用ChatGPT策划的爆炸案,震惊世界。由此可见,技术发展一旦失去约束,终将反噬人类文明。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共担全球生态责任
中国始终认为,发展人工智能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主张在提高模型性能的同时,要减少能源消耗。DeepSeek大模型训练通过算法创新,显著降低内存占用,仅用1万多张英伟达GPU,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以高性能、低能耗火爆出圈。
相比之下,美国数据中心能耗触目惊心。GPT-3一次训练耗电量可支撑3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各行驶32万公里。GPT-4一次训练所需电能可煮沸1000个奥运会标准泳池水量。在美国化石能源占比仍达62%的电力结构下,这种野蛮扩张正加剧气候危机,让全人类为美国资本驱动的技术霸权付出环境代价。
中俄作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双方在《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就人工智能的发展、安全和治理加强交流与合作,反对利用技术垄断、单边强制措施恶意阻挠他国人工智能发展和阻断全球人工智能供应链等重要问题达成共识。站在人类文明新的十字路口,中俄两国将继续展现大国担当,共同推动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用合作消除隔阂,以包容缔造未来,共同书写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