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欧洲 > 俄罗斯 > 驻外报道

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罗世雄在俄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科技发展的洪流不可阻挡》

来源:(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 2025-05-13 18:02

2025年5月13日,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罗世雄在《叶卡捷琳堡共青团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科技发展的洪流不可阻挡》,全文如下: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包括中国半导体、5G通信、人工智能在内的科技产业进行“围剿”,妄图封堵中国科技上升路径,维护美科技霸权。在此背景下,中国科技逆势生长、捷报频传,展现强大韧性和创新活力。

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活力世界瞩目

中国发展数据全球领先。《自然》杂志近日发布2024年全球自然指数报告,中国科研成果产出规模和贡献质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从发表文章计数值和贡献份额值来看,中国得分领先美国和德国。中国对世界科研贡献度较2019年增长136%,连续5年保持增长。科研机构贡献度排名显示,前10名中,中国占9家,美国1家;前50名中,中国占25家,美国16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1位,是十年来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中国拥有26个,蝉联世界第一。

中国勇于探索前沿科技。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从神舟5号到神舟20号,26名中国航天员接力飞天。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成为唯一的在轨运行空间站。深度求索大模型横空出世,以高性能、低能耗和开源开放打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堆算力”路径依赖。中国清华大学成功研制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实现自动驾驶等无人系统在复杂环境中高精度实时视觉感知与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出世界最高水准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打破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

中国坚持品牌自主创新。比亚迪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坚持自主研发,实现电动汽车续航超1000公里,15分钟快充80%的性能跃升,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华为在美国断供芯片、禁用操作系统强压之下,2024年研发投入占全年收入20%以上,实现芯片突围,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鸿蒙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宇树科技创新采用更科学、低成本的电驱方案,人形机器人在仿生和灵动性方面表现优异,四足机器人销量约占全球市场近七成,是波士顿动力销量10倍。

中国推动科技成果赋能生活。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超其他国家综合,CR450动车组时速达400公里,刷新全球记录。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部署超400万个5G基站,5G连接数超10亿,覆盖88%移动用户。外国游客和网络博主在华体验便捷高效的移动支付、无处不在的共享经济、日臻成熟的无人驾驶、融入日常的机器人应用,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活便利,惊叹于中国社会满满的未来感。

中华文明崇尚经世致用的创新方法论,拥有不惧挑战、勇于创新的无畏品格和进取精神。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有显著制度优势和有效治理机制,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的产业和创新体系、充沛的人才资源和广阔的增量空间等优势条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面临怎样的风险挑战,中国都将坚定发展信心,持续突破技术封锁与科技霸凌,坚持不懈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科技具有开放普惠的属性

兼容并包、开放普惠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与个别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大行科技霸权不同,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理念,在通过科技创新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坚持发展成果全球共享。

科研合作方面,中国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外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0.4%,合作伙伴涉及177个国家和地区。以航空航天为例,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应用项目正在轨开展实验,同巴基斯坦签署选拔训练航天员合作协议,巴籍航天员未来将进入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

交通设施方面,雅万高铁使印尼成为东南亚地区首个拥有高铁的国家,雅加达至万隆旅行时间由3.5小时压缩至40分钟。中老铁路使老挝实现由“陆锁国”向“陆联国”的转变,极大便利旅客和货物运输,带动沿线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老挝2021年以来保持贸易顺差,经铁路对华出口发挥重要助推作用。蒙内铁路成为肯尼亚的运输大动脉,2023年拉动肯尼亚经济增长约两个百分点,中国自主设计的北斗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应用。

粮食安全方面,中国培育的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种植面积超100万公顷,每公顷最高产量达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3倍。目前全球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800万公顷,年增产粮食约1600万吨,可多养活4000万至5000万人口。作为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菌草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创造大量就业,助力当地减贫。

医疗卫生方面,青蒿素广发应用于全球抗疟疾治疗,挽救数百万人生命。以科摩罗为例,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使该国疟疾发病人数下降98%,实现从高流行区向低流行区的转变。中国新药研发能力跃居世界前列,研发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据《经济学人》统计,2013至2023年,中国主导的全球临床实验占比从4%跃升至28%。2020至2024年,中国授权全球使用的药物价值提升15倍。康方生物研发的新抗癌药疗效超越默沙东同类药物,上市后赢得全球医生和患者肯定。

气候治理方面,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强劲引擎。2023年中国出口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可为全球减碳约220万吨。全球2/3以上的光伏和风电装备来自中国,中国同非洲合作建设的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5吉瓦。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每年提供6.3亿度绿色电力,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48万吨,相当于种植150万棵树。中国自主研发的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天气监测数据服务,为应对气变作出中国贡献。

人工智能方面,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制定《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聚焦人才培养等领域,帮助全球南方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平等收益。中国同老挝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为柬埔寨搭建实现精准种植的农业人工智能平台,同赞比亚在联合国共同举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首次会议。中国与26个非洲国家发布《中非数字合作发展行动计划》,并承诺2025年前为全球南方举办十期人工智能技术研修项目。

科技产品方面,中国以优质优价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壁垒,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提升了先进科技产品的可及性,让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中国产盾构机不仅质量和性能出色,还具有超高性价比,出口至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等30多个国家。中国企业在非洲累计铺设超过20万公里光纤,服务超过9亿非洲人民,帮助非洲国家消除数字鸿沟。

中国科技发展的洪流不可阻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发展和人类探索未来的伟大进程中,无论外部势力如何干扰,中国都将坚定发展信心,勇迎风险挑战,持续为世界科技进步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与热爱和平、崇尚合作的各国一道,书写更加公平、合理、繁荣的全球科技发展新篇章。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