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欧洲 > 俄罗斯 > 驻外报道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姜笑洋在俄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减贫奇迹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

来源:(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 2025-11-18 16:34

2025年11月18日,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姜笑洋在领区主流媒体《太平洋之星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减贫奇迹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全文如下: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贫困始终是困扰各国人民的顽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特色减贫道路,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减贫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本国面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

一、十八大以来的减贫成就:历史性突破与全面胜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减贫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事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冲刺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一个大国大党领袖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由是,“精准扶贫”战略成为新时代中国扶贫攻坚的核心方法论。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层层压实责任,迅速构建起一套科学高效的精准扶贫体系,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输血式”救济到“造血式”发展,系统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

采取的关键措施主要有:

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出全国范围内9899万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真正落到最需要的人身上。选派数百万名书记和干部驻村帮扶,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支持、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兜底保障等综合措施;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换穷业;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小额信贷支持1500多万户发展产业;110多万贫困人口当上生态护林员,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800多万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解决288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所有贫困村通光纤和4G,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东部经济发达9省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省区市;307家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万企帮万村”行动动员12.7万家企业结对帮扶13.4万个贫困村;军队、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广泛参与,汇聚起全社会扶危济困的磅礴力量。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近1.6万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9.2万亿元。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第三方评估、督查巡查、民主监督、群众举报多管齐下,确保扶贫专款都真正花在扶贫上。

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一成就不仅意味着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更标志着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充分展现了习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这一伟大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奋斗在一线的平凡英雄。2012至2020年,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与近200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村干部并肩作战。他们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为每一个贫困户谋划脱贫之道,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他们的无私奉献,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也锻造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二十届四中全会与“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接续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并非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脱贫攻坚不仅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更重塑了农村面貌、激活了内生动力、夯实了执政根基。它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建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中国将通过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手工业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向县域延伸,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防止规模性返贫。

三、中国减贫的世界贡献与意义

中国的减贫成就,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7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十八大以来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中国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减贫方法论。“精准扶贫”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建档立卡”机制、“特色产业+合作社”模式被很多国家借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减贫合作,通过南南合作、国际援助、技术交流等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支持。中国在亚、非、拉等地区实施了多个减贫项目,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提高教育水平。中国还通过举办减贫论坛、发布减贫白皮书等方式,分享减贫经验,推动全球减贫合作。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一部用汗水、热血与信念写就的史诗。它告诉世界:贫穷不是宿命,发展可以共享;它昭示未来:只要心怀人民、团结奋斗,任何民族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今天,当阳光照耀在每一寸华夏土地上,我们不仅看到消除贫困的辉煌成就,更看到一个古老文明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这束来自东方的光,正温暖世界,照亮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征程。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