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接受意《经济讲坛报》专访,全文如下:
一、随着春节申遗成功,蛇年春节如火如荼落下帷幕。您是否能介绍下这一节日对中国老百姓的重要意义?
贾桂德大使: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老百姓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与此同时,“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和平、和睦、和谐亦是14亿中国人民对新年的普遍期待。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驻意使馆举办了新春招待会,中国在意侨社也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的庆祝活动,受到意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欢迎。中意同为文明古国,都把“家”的文化传承了下来,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守护好国家乃至地球家园这个“大家”,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希望中意两国人民在中国蛇年继续相知相亲,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二、2024年,中意两国交往热络。在经贸合作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果?
贾大使:2024年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双边关系呈现快速发展势头。马塔雷拉总统、梅洛尼总理访华,两国政府共同发表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中方多位领导人和部级代表团访意。中意经济合作混委会、创新合作周、文化合作机制大会和大学校长对话会等多个机制性对话成功举办,为两国各领域合作交流注入新的动力。
经贸合作始终是中意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24.65亿美元,已连续4年突破700亿美元。两国合作建造的首艘中国国产大型邮轮投入运营,中意临港创新合作产业园在上海正式启动,意方半导体公司在华投资设厂进展顺利,双方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达成多个合作意向。事实充分证明,中意经济互补性强,利益契合点多,深化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部分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横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中意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受益者。中方愿同意方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化务实合作,持续扩大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以今年两国建交55周年为契机,推动中意合作取得更多新成果,携手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作出有益贡献。
三、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2024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请问这一目标实现了吗?中国对2025年的发展有哪些展望?
贾大使: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30万亿元,同比增长5.0%,经济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预计保持在30%左右。特别要指出的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全球创新指数跃升至11位,一大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新能源企业正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尽管2025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依旧存在,中国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将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已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激发消费和投资热情,提振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中国经济“稳”和“进”的积极态势也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稳定性、提供动力源。
四、中国政府指出,2024年是改革之年,是这样吗?
贾大使:习近平主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去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方面面,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国共产党言必信、行必果,将坚决落实改革举措,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开放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2024年以来,中国政府将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压减至29条,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面落实外企国民待遇,正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推动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不久前,中国政府发布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四个方面的20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吸引和服务外资的力度。中国的新发展是世界的大机遇,14亿多人的超大规模市场将持续释放巨大需求。我们愿同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各国共谋合作前景、共享发展红利。
五、中国在绿色发展、应对气变等方面有何进展?
贾大使: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绿色转型取得重要成就。中国贡献了本世纪以来全球25%的新增绿化面积,2024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8亿千瓦,超过全球一半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超50%。
5年前,中国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目前各国已公布的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意大利用45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这意味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同某些国家“毁约退群”不同,中方愿同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各国一道,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绿色发展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六、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如何?中意应如何加强相关领域合作?
贾大使:在中国政府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近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从锂、钴等关键原材料供应,到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制造,再到整车生产和销售,中国已形成完整高效的电动汽车产业生态系统。购买和使用电动汽车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优先选项。2024年底,中国电动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2.3%,连续多月保持超越传统燃油车态势。
遗憾的是,部分国家和媒体炒作所谓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和“产能过剩”问题,欧盟就此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这是典型的保护主义做法。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建立在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基础之上,靠的是真本事,而非来自所谓的“补贴”。“产能过剩”论调亦是站不住脚。各国都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仅占其总产量的约10%,而德国80%、美国25%的汽车产量用于出口,难道我们也要指责这些国家产能过剩?
意大利是欧洲汽车工业强国,中意在电动汽车领域开展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中方希望意方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为尽快妥善解决中欧经贸摩擦发挥建设性作用,提升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赴意、赴欧投资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