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亚洲 > 阿富汗 > 驻外报道

驻阿富汗大使刘劲松:中国人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来源:(驻阿富汗使馆) 2018-04-30 04:36

  2018年4月29日,阿富汗主流报刊《阿富汗时报》(英文)、《马塞尔日报》(普什图文)、《维萨日报》(达里语)刊发了驻阿富汗大使刘劲松的署名文章《正义感和同情心》。中文原文如下:

  (阿主流报刊发表刘劲松大使文章)

  我来阿富汗四个月,代表中国大使馆办了不少给阿富汗人民送温暖的实事,包括为遭受雪灾的阿富汗民众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和简易住房,帮助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阿富汗儿童赴中国救治,向喀布尔查瑞-坎巴难民营的居民提供生活和教学物资,向马莱拉女子高中和“中阿友谊小学”捐赠教科书和教学用品。每做这些事情,都能感觉到自己心灵的震颤和中阿民众的心声,都觉得很有意义。

  4月26日,中国大使馆向沙姆沙孤儿院捐赠了一批教学设备和图书,这是使馆与院方特别是玛尔雅姆·盖拉尼女士规划很久的一件善事,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投入,孩子们的欢欣鼓舞亦令我感动。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孤儿。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爷爷奶奶,在战乱中丧生,那时我父亲还在襁褓之中,从此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

  父亲常对我讲:作为孤儿是不幸的,但不幸中有万幸,那就是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关照。最重要的是,他8岁时新中国成立了,国家从此进入和平建设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为孤儿们撑起晴朗的天空。否则,他不可能上学,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不可能拥有幸福家庭。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我。

  作为孤儿的儿子,我对阿富汗孤儿们的处境感同身受,对救助孤儿的机构和朋友充满敬意。我小时候,有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听了让人心酸落泪。好在沙姆沙孤儿院的老师们和赞助人在孩子们最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为近130名儿童担当起“妈妈”的角色,让他们得以享受童年的快乐,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志,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业。

  中国也有孤儿,我们非常重视对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政府制订专门文件,配备专门人员和设施。中国政府要求按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确定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将孤儿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为孤儿的就业和住房提供帮助。政府还资助孤儿完成学龄前教育以及义务教育,学校为孤儿优先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中国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依法收养等措施,多管齐下让孤儿拥有家的温暖。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孤儿的氛围,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实施公益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救孤恤孤活动,让孤儿们居有定所,生活有着,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幸福和有尊严的童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饱含深情地讲了这么一段话:“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阿富汗长年战乱造成严重的孤儿问题,这种状况还在继续,几乎每天都出现新的孤儿。作为阿富汗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中国民众与阿富汗民众一样心如刀割。中国大使馆所作的一切,是中华民族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体现,是中国人慈幼恤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在国际上的延伸。

  我认为,最重要的正义,是争取和维护和平;最实质的同情,是为受苦受难的人们减轻痛苦。我们的爱心落在大处,是全力帮助阿富汗恢复和平、实现和解和国家重建,让孩子们不再失去父母亲人,能够安心快乐地上学和游戏;我们的爱心落在具体事情上,是为孤儿、难民等阿富汗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冬衣、毛毯、燃煤、图书、文具和太阳能供水系统。

  希望沙姆沙孤儿院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和中阿友好的窗口,希望中国使馆的努力带动更多爱心人士思考阿富汗孩子们的未来,投身和平与慈善的崇高事业。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