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刘江平在吉官方报纸《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推动世界共同发展》,透过2025年全国两会,全面解读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深刻阐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世界的重要意义。全文如下:
3月4日至1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三次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确定了202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总体基调。
——制度优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货物贸易、外汇储备、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居世界第二。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巨轮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稳健前行,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五年规划”的精准布局到宏观调控的灵活施策,引领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在新的历史关头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擘画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崛起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前进动能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助力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变,为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6万亿元,实际增长8%,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近50万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中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出后迅速火爆全球,以极低的成本达到了与ChatGPT等西方顶尖模型媲美的性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产量超过60%。集成电路出口超1.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5年,中国政府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这将会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优化发展质量,扩大发展规模。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蓬勃的源泉活水
4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创造性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五大洲。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24年中国外贸总额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连续第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18年,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启幕。过去7年,年年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共襄盛会,累计超万家境外企业参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层出不穷,意向成交额累计超过5000亿美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所讲,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中国还将先进设备和技术输送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广泛运用于高精度定位和导航服务。中国的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解决了非洲数以百万计人口的温饱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偏远地区带来光明。采用中国高铁技术建造的雅万高铁打破东南亚交通壁垒,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拉美地区持续畅销,带动当地汽车产业升级改造。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民为本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民意支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经济发展的终极落脚点在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主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如今,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人均GDP达1.35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4.2万元,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才会真正地信任、拥护、爱戴政府,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创造者,人人都能在国家发展坐标系中找到价值支点,以点滴之力汇成江海之势,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磅礴伟力。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之幸,国际之福。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最大动力源。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给沿线国家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0多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100个城市,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中国正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主席强调,现代化道路上一国都不能掉队。中国式现代化将进一步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将为世界共同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中国的发展也为吉尔吉斯斯坦发展、为中吉共逐现代化之梦带来了新机遇。长期以来,中方为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无私支持和帮助,双方利用中国政府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实施了一系列惠及吉国计民生的项目。达特卡—克明输变电线项目结束了吉电力分布不均情况,新北南公路打通了吉南北交通大动脉,比什凯克市政路网改造项目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并提升了首都“颜值”,灌溉系统改造项目惠及了吉4州4万民众,还有中亚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外科医院奥什医院、吉国内规模最大且硬件设施最完善的比什凯克市第95中学,都为吉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随着中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吉投资合作大项目越来越多。缓解吉燃油进口依赖的中大石油炼厂现代化改造项目、助力吉绿色发展的比什凯克垃圾发电厂、带动两国经贸往来的“玛纳斯”商贸物流城等陆续奠基启动。别迭里口岸实现阶段性通关,成为继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口岸之后的第三对中吉边境口岸。中吉乌铁路项目启动仪式成功举行,标志着这条讨论了近30年的铁路正由设想变为现实,将开辟欧亚大陆重要的战略新通道。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吉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地位。2024年,中吉贸易额达22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今年2月,扎帕罗夫总统成功对华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同扎帕罗夫总统举行会谈,共同擘画了中吉关系发展新蓝图。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及外交、经贸、农业、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23项合作文件,为两国各领域合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双方将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吉命运共同体,中吉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个脚踏实地、勇毅前行的中国,将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更多稳定性;一个自信开放、奋发有为的中国,将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新机遇;一个胸怀天下、笃行担当的中国,将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带来更多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