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亚洲 > 尼泊尔 > 驻外报道

驻尼泊尔大使陈松在尼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有悖事实和常理》

来源:(驻尼泊尔大使馆) 2024-05-31 17:44

2024年5月30日,驻尼泊尔大使陈松在尼泊尔官媒《新兴尼泊尔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有悖事实和常理》。文章全文如下:

近期,个别势力极力渲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鼓噪“中国输出过剩产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有悖常理、有违事实,是“双标”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伎俩,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将中国出口产品等同于产能过剩,不符合经济常识和客观事实。近年来,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出口增多,这是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将产能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认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产能过剩了,完全站不住脚。事实上,全球范围绿色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特别是在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全球对绿色产能的需求远远大于产出。中国绿色产能供不应求,所谓“冲击世界市场”更是毫无根据。

当今时代,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产能高低是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中国新能源产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要是因为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技术优势,同时依托强大产业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市场、丰富人力资源等,形成综合性竞争优势。给中国新能源产业扣上“产能过剩”帽子,是骨子里的保护主义作祟。真正过剩的不是中国新能源产能,而是这些人滥用保护主义、打压他国正当发展的图谋。

随着俄乌全球化石燃料价格大幅上涨,尼泊尔开始寻找更加经济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尼政府也曾表示,最大限度地使用新能源汽车,对经济、环境和个人健康都有十分重要意义。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比亚迪、上汽名爵、长安、广汽传祺、奇瑞、金龙等品牌已成为尼泊尔人民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主要关注的品牌。2023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尼销量屡创新高,也充分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水平和驾驶质感正得到越来越多尼泊尔消费者的认可。一些中国投资者正考虑在尼建立电动汽车组装厂,与尼方伙伴深化汽车产业链合作,这将为尼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助推尼早日实现“零排放”的宏伟目标。事实胜于雄辩,我坚信,中尼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定会不断走深走实,中尼跨越喜马拉雅山的友谊必将绽放新的时代之花,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谬论终将不攻自破!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