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就中新建交30周年接受新加坡电视台8频道《焦点》栏目采访。采访实录如下:
一、自建交以来,中新领导人互访频密,请评价两国目前的关系?
早在两国建交前的1978年,邓小平先生就曾到访新加坡,与李光耀先生共同开启了中新交往的历史篇章。此后,两国历代领导人一直保持密切交往传统。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新,与新方领导人共同提出中新“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确立了新时期中新关系的发展方向。
我担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两年多,亲身感受到两国在高层、各领域、各地方之间频密的互访,犹如邻里往来,络绎不断。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王岐山副主席等中方领导人访新,中国各部部长、各省市领导来新出席会议、洽谈合作;哈莉玛总统、李显龙总理、王瑞杰副总理等新方领导人访华和赴华参会,几乎所有的新方内阁部长这两年都曾访问过中国。这些往来有力地促进了两国互信与合作。
今年因为疫情,两国往来受到影响,但交流互动没有减少,双方继续通过通信、通话、视频会议保持沟通。上个月,习近平主席与李显龙总理通话,回顾了中新关系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增进了战略共识,擘画了中新关系未来发展的蓝图。在两国领导人持续引领下,中新友谊日益深厚,共同利益不断融合,合作往来更加密切,两国关系成为大国和小国合作关系的典范,并不断展现出前瞻性、战略性与示范性。这种良好关系深受两国人民支持,为两国及本地区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1985年,我国已故副总理吴庆瑞博士卸任后,中国国务院委任他为沿海开发区经济顾问,两国也签订多项协定,包括投资保障、旅游合作和避免双重课税,并建立了航空联系。这些合作怎样为两国正式建交巩固了彼此关系?
中新建交只有30年,但两国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新加坡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参与中国的发展建设。可以说,中新合作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同行。吴庆瑞先生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1985年,中国国务院聘请他为沿海开发区经济顾问兼旅游业顾问。之后6年里,他为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为推动新加坡政府和企业参与中新合作作出积极贡献,也留下许多美谈。
不仅是吴庆瑞先生,在两国交往的各个阶段,双方都有许多政府和民间友好人士,为两国关系作出贡献。2018年,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将中国改革友谊奖章颁发给李光耀先生。这既是给予李光耀先生本人的崇高荣誉,也是对新加坡各界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与感谢。在新加坡社会各界,有许多的朋友,他们在不同时间里,参与了与中国不同地方、不同项目的互利合作,作出了贡献。今天中新关系的良好局面,不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是几十年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正是在双方一代又一代友好人士的接续努力下,中新关系才不断向前迈进。在中新建交30周年之际,我们要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三、从最初的苏州工业园到后来的天津生态城及近年的重庆合作项目,中新合作关系见证了哪些变化?
中国与新加坡,一个是幅员辽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大国,一个是已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城市国家,互利合作的互补性十分突出。建交30年来,两国发挥互补优势,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1994年,中新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在苏州破土动工。之后的20多年,天津生态城、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广州知识城、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等新项目不断推出,带动了两国在制造业、科技环保、社会治理、现代服务业等多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这些项目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不同阶段双方共同需要的结果。
成功得益于项目紧密围绕中国各阶段发展战略,同时契合了新加坡的发展需求和独特优势。苏州工业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试验田,不仅在苏州家喻户晓,而且通过引进“新加坡经验”,为中国后来各地工业园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模式。苏州工业园也为新加坡企业海外布局创造了机遇。
成功得益于双方不断以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共谋发展。天津生态城着眼于新世纪初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而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广州知识城则着眼于互联互通与科技创新等经济新动能,将两国合作由项目进一步提升到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在更高起点上孵化出一批互联互通、高科技、现代服务业等面向两国未来发展需求的合作新领域。苏州工业园等老项目也在与时俱进,如今已从传统工业园区迈入高端产业聚集的现代城镇发展新阶段。
成功还得益于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规划合作。2018年是天津生态城建设10周年,去年是苏州工业园建设25周年,今年是重庆项目启动5周年。三个项目的时间跨度都很大,但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着特色与活力,充分展现出两国合作的前瞻性、战略性、示范性。
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也开创了很多有益模式和经验,并不断拓展和运用到新的双边合作项目和三方合作项目。这个过程将为中新合作带来更广空间与机遇。
四、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贸伙伴,怎么看待中新的双向贸易成果?
国际贸易是联系各国、各地区的重要纽带,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已成为包括新加坡在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以贸易立国,对外贸易额是GDP的3倍,是地区重要贸易、航运中心。对于中新合作,贸易一直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建交30年来,中新贸易额从不足30亿美元发展到如今约900亿美元,增长30多倍。主要贸易商品从最初的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为如今的高附加值产品。贸易促进了两国电子、石化、生物医药等产业融合,在双边和区域产业链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布局。同时,很多中国贸易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面向东南亚乃至全球开展贸易往来。一定意义上讲,中新贸易的蓬勃发展,对推动区域和全球贸易联通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五、新加坡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中国也是新加坡政府唯一合作展开大型发展项目的国家,中国怎么看待这样的关系?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短短7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益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代表了包容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
大型发展项目的合作,体现出双方对发展战略、合作理念、合作模式的高度认同。中新两国“一带一路”合作起步早、起点高、格局大,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新加坡从政府到商界到民间,对“一带一路”都十分重视和支持,对“一带一路”合作机遇有着敏锐和深入的认识与把握。中国也十分重视新加坡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优势和作用,从资金平台到项目伙伴到区域总部,各方面合作在不断向多领域、高质量和纵深发展。根据近日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近两年中国已成为在新加坡申请专利、商标增长最快的国家,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效。
去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这为中新“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发挥优势指明了方向。中方期待与新方在互联互通、金融支撑、三方合作、法律和司法等领域深化合作,建设好“陆海新通道”,落实好已达成的合作协议,让“一带一路”在两国合作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六、2003年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成立,由两国的副总理任联合主席,怎样看这种高层级的联系?
中新合作机制层级高、范围广,已建立由两国副总理牵头的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机制(JCBC)和8个地方省市合作机制。这一从中央到地方、覆盖所有重点合作领域的工作机制,为调动合作资源、凝聚合作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JCBC是中新政府间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规划合作方向、指导合作项目的最高层级合作机制。2004年成立至今,已召开15次会议。双方通过这一顶层平台密切沟通,使两国合作始终沿着高层共识和发展战略对接的方向推进。
多年来,在JCBC引领下,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不断拓展,“陆海新通道”、广州知识城、上海—新加坡全面合作机制、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都已纳入JCBC讨论平台。新冠疫情发生后,双方已同意将公共卫生合作列入JCBC新的重点领域。相信JCBC将在未来统筹两国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新加坡也跟中国多个省市成立经贸理事会,怎么看待这样的合作机制?
广泛深入的地方合作是中新合作的特色和亮点,也是中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省市的规模与合作的广度深度,在中新与各国双边合作中都是少有的。
从1993年起,山东、四川、辽宁、浙江、天津、江苏、广东7个省市与新加坡分别建立了经贸理事会机制。2019年,上海又与新加坡建立了全面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分别由各省的正副省长和新方部长共同主持。一系列中新地方合作机制的建立,为双方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还使两国各界有更多机会加深了解,建立友谊,为双方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的沟通渠道。
八、新加坡是第一个跟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亚洲国家,2008年两国签订升级版自贸协定,中新贸易关系紧密对各自国家的企业起到什么助力?
贸易自由化是推动全球分工合作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中新两国于2008年签署自贸协定,并在10年后进行全面升级,体现了两国提升互利合作水平的决心。当前,中新还在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年内签署,另外加上已升级并生效的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新两年内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有望达到3个。在当前形势下,这对于增强两国企业合作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自贸协定中一系列削减贸易壁垒、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市场开放的举措,给两国企业开拓对方市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以你刚才提到的中新自贸协定升级版为例,中方在法律、建筑、海运等领域向新加坡企业敞开了大门,新方在速递、环境、空运等领域对中国企业做出更大开放的承诺,这为两国企业创造了大量合作机遇。
九、冠病疫情期间,中新也展现互助精神,包括允许新加坡专机带回在武汉的新加坡人;在捐赠口罩等物资上面,两国也礼尚往来,怎么看待疫情下的中新关系?
随着疫情发展,中国向各国提供了大量的防疫物资和医疗援助。中新两国在领事保护、防疫物资方面相互给予帮助。我们感谢在疫情爆发初期,新加坡政府和民间给予武汉等地及时、宝贵的支援。
中新抗疫合作的重点在于疫情常态化形势下,两国应如何加强合作、应对挑战。在这方面,双方进行了很多讨论,也已启动很多合作。我在此介绍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推进。中国有关地方省市同新方保持密切沟通,以确保疫情常态化下,重庆互联互通项目、苏州工业园、新加坡深圳智慧合作等项目能顺利推进。
其次是“陆海新通道”建设。截至今年7月,国际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080班,运输10.5万标箱,累计货值134.7亿元。“陆海新通道”将在支持未来中新和区域供应链和产业链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是投资。尽管疫情影响了商务往来,但中新今年上半年投资逆势上扬,新加坡对华投资增长15.3%,保持中国第一大新增外资来源国地位。新加坡接受中国直接投资增长57.5%,成为中国第二大新增对外投资目的地。投资逆势增长,反映了两国对彼此的信心。
第四是复工复产人员“快捷通道”。新加坡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快捷通道”的东盟国家,体现了双方紧密的经济联系和良好的信任关系。
第五是公共卫生等新领域合作。疫情推动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中新两国可在疫情联防联控、疫苗研发和使用等领域加强合作。两国也可抓住机遇,开展医疗保健与跨境电子商务、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方面合作。
疫情不应使世界走向封闭、孤立甚至对抗,相反应加深各国的依存、团结与合作。中国与新加坡是友好邻国,都坚持合作共赢,都致力于多边合作和推进全球化进程,都反对保护主义,都希望世界更加合作与稳定。在共同应对危机中度过的而立之年,使中新关系更加成熟。我们对两国关系未来充满信心。